(共40张PPT)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根腐木是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物种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A
2.在“小麦→蚜虫→瓢虫→食虫鸟”的食物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 )
A.小麦 B.蚜虫 C.瓢虫 D.食虫鸟
解析: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答案:C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可能为植物、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它们都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答案:D
4.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为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酵母菌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菠菜、乳酸菌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解析: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酵母菌、蘑菇、乳酸菌都是异养生物,不能作为生产者。
答案:D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不止被一种生物所捕食,同一种生物也可能捕食不同的生物,所以不同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等其他关系,同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将会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有限的。
答案:C
6.下列关于生物圈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
B.生物圈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C.陆生生物主要生活在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上层
D.水生生物生活在水圈,水圈只包括海洋
解析:海洋和陆地上的湖泊、江河等共同构成地球上的水圈,水圈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水生生物。
答案:D
7.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淡水湖中,有很多绿藻,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减少这些藻类?( )
A.大量地引入肉食性鱼类(如鲈鱼)
B.大量地引入吃浮游动物的鱼
C.大量地引入吃浮游植物的鱼
D.除去肉食性鱼类 (有选择地捕捞)
解析:该水域中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吃浮游动物的鱼→肉食性鱼类,A项可使浮游动物增多,从而减少藻类的量,但不如C项耗时短。B项会使浮游动物减少,对藻类的消耗也将减少。D项将间接地使浮游动物减少,和B项效果相同。
答案:C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在第二营养级上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解析: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可能处在不同的营养级,但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动物中有消费者也有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中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答案:C
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是初级消费者
B.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C.鼠和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狐占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解析:草是生产者;该食物网中有2条食物链;鼠和兔都以草为食物,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狐在该食物网中是第三营养级。
答案:C
10.下图表示对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人所含能量进行统计所得的数值,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只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B.甲可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乙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
C.甲可能是农田生态系统,乙一定不是湖泊生态系统
D.甲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乙也可以是湖泊生态系统
解析:图甲中人含的能量比植物、动物多,所以图甲可能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生态系统;图乙中植物所含能量最多,因此图乙是自然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答案:B
11.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c→b→a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解析:a捕食b,因为a增b减,a减b增,同理,b捕食c。c种群不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所以c→b→a不一定是一条食物链。
答案:C
12.下图是某小岛上食物网的部分图解,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构成,猫头鹰属于第四营养级
B.在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
D.若吃虫的鸟绝灭,猫头鹰的数量将大量减少
解析:猫头鹰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由图示可知,猫头鹰捕食蛇,二者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两者都可捕食鼠,又存在竞争关系。生态系统应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猫头鹰的食物来源有吃虫的鸟、鼠、蛇,若吃虫的鸟绝灭,猫头鹰还可以其他两种生物为食,数量不会大量减少。
答案:B
13.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
(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
(3)蜘蛛与青蛙的关系是 。?
(4)为避免植食鸟类吃农作物,有人用细网将农作物罩上,其结果是 。?
(5)生产上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治虫,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有 ,该食物网体现的治虫方法的最大优越性在于 。?
解析:数食物链时以生产者为起点,沿箭头方向一直数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止,某一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答案:(1)六
(2)食虫鸟、蜘蛛、青蛙、鹰
(3)捕食与竞争
(4)植物昆虫增加,农作物减产
(5)毒死捕食者,害虫越来越多 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泛滥
14.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
(2)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3)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
解析:从图中所给的食物网进行分析,绿藻、水草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轮虫、螺蛳、鲫鱼属于消费者,其中鲫鱼是最高营养级。在这个食物网中一共有5条食物链: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蛳→鲫鱼。当水池中增加了浮萍后,浮萍生长迅速占据了整个水面,使水面以下的水草和绿藻得不到足够的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死亡,随之而来的是轮虫因食物缺乏也大量死亡。水池中剩余的浮萍、鲫鱼和螺蛳构成一个比较简单的食物网:。
乙池中施入较多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绿藻提供大量的矿质元素,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中氧气含量减少,其他生物缺氧而死,死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重对氧的消耗,水质变得越来越坏,最后成为黑色的臭水。
答案:(1)5
(2)光照 绿藻(或食物) 食物网如下图:
(3)O2 分解者(微生物)
1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部分,其中非生物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验证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在等大的锥形瓶中加等量的水(1、2号加清水,3、4号加清水和河泥)、等大的金鱼、等量的金鱼藻(2~4号),用橡胶塞塞紧。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在黑暗的纸箱里。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瓶号 1 2 3 4
瓶中金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2
(1)1、2、3号锥形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 ,3、4号锥形瓶相比较,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同的是 。?
(2)3号中的鱼比2号中的鱼存活时间长的原因是 。?
(3)4号锥形瓶中的鱼存活时间最短,说明 是生态系统根本的能量来源;3号锥形瓶的鱼最后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解析:1号瓶内无金鱼藻,2~4号瓶内加等量的金鱼藻,其差别在于1号瓶中缺少生产者;1~3号放在阳光下,4号放在黑暗的纸箱里,则4号瓶由于缺少非生物成分中的光能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号瓶在阳光(非生物的能量)下,金鱼藻(生产者)可进行光合作用为金鱼提供养料和氧气,河泥中的矿质元素(非生物的物质)又可被金鱼藻利用,微生物(分解者)可分解粪便,这样金鱼藻生长良好,瓶中氧气和有机物充足,故金鱼生存时间最长。
答案:(1)水、光、温度 4号没有非生物的能量——光照 (2)3号中的河泥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而且有一定的微生物,能将鱼的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3)光能 瓶内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无法长期保持稳定
PAGE
7
(共52张PPT)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探究点四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生态系统的稳态
1.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解析: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三条去路: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释放;二是兔自身的生长发育,然后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即狐摄入,但狐摄入未被消化的以粪便形式排出的部分属于兔的能量,而不是狐的能量;三是未被狐摄入的能量。兔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答案:B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解析:许多动物通过尿来传达时间信息,以及用来标记领域,属于化学信息。前三项皆为行为信息。
答案:D
3.下列方法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增加生物种类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4.利用性外激素在田间诱捕害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物理信息
B.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化学信息
C.性外激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行为信息
D.性外激素的使用可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性外激素为化学物质,是一种化学信息。
答案:B
5.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解析:在树→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将树、昆虫、食虫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逐渐减少。
答案:C
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B、C包含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
解析:④表示光合作用,A表示分解者,B表示生产者,C表示消费者,A、B、C构成生物群落,而且碳元素在A、B、C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答案:C
7.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依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X中包括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能量由肉食性动物①传递到肉食性动物②的形式是化学能
D.能量沿草向肉食性动物②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加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逐级递减,所以能量从草向肉食性动物②流动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少的。
答案:D
8.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40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解析:由题意知人的能量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人,②植物→羊→人,③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人。设通过①②③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分别为a、b、c,则a×20%=1×千克,b×20%×20%=1×千克,c×20%×20%×20%=1×千克,求出a=千克,b=千克,c=千克,进而求出a+b+c=40千克。
答案:B
9.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下列关于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由藻类和水蚤构成一条食物链。通过负反馈调节,两种生物的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但当后期排入污水引起污染时,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
10.在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中,以下关于生态瓶设计的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要用无色透明玻璃,保证能量能输入生态瓶
B.要定期通气,以保证各种生物的正常呼吸
C.要放在散射光处,以避免瓶内的温度过高
D.水量应为容器的4/5,以使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解析:制作生态瓶的目的是研究生态瓶这个生态系统,不应该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应该定期通气。
答案:B
11.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图中①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B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箭头是不应存在的。?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 。?
(3)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应属于哪个箭头? 。?
(4)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 。?
(5)图中所指的是 ,E代表的成分是 。?
(6)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 。?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解析:从图解可知,E为分解者,生产者不能从分解者获得能量,故不应存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①,初级消费者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⑤,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残留的能量未曾流入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残体,它被分解者利用的箭头为,食物链一般是指捕食链,图中食物链为A→B→C→D,共4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C。为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④中的能量约为③的10%~20%。
答案:(1) (2)① ⑤ (3) (4)4 C (5)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 分解者 (6)10%~20% (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4.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为生态系统不同的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
解析:(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图中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A是消费者。(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的。(3)D到C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C到D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答案:(1)C 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 (4)化石燃料 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15.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的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解析: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振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数量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PAGE
1
生态系统的稳态测评A
(基础过关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解析:在低洼地中,有光、水、空气、土壤,腐木内含有各种微生物,另外还有杂草、苔藓等植物,动物包括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是生态系统。草丛中的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草丛中同种生物(如某种蚯蚓)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不能构成群落,群落应包括一定空间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
答案:D
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往往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
C.能量在各营养级中逐级递减
D.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
解析:动物食性不同使得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动物所捕食,而一种动物也可能捕食其他多种生物,这就使多条食物链交错连结,形成食物网。
答案:B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C.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菌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圈的成分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解析:并非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细菌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组成生物圈的成分就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
答案:A
4.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
答案:B
5.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若草固定的能量相同,则下面哪一条途径鹰获得的能量最多?( )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同时,食物链越短,损失的能量就越少,所以鹰所处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越多。
答案:A
6.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a b c d
141.1× 105 15.91× 105 0.88× 105 87 127× 105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
A.a B.b C.c D.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会越来越少,其传递效率为10%~20%。依据这一规律,比较本题中各营养级能量数值可以得出:d是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a是第二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b是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c是第四营养级,即三级消费者。
答案:A
7.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解析: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答案:D
8.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解析:A项利用的是化学信息,B、C两项利用的是物理信息,D项利用的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9.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解析:能量金字塔中,含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能量金字塔中无分解者,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食物链中无法循环利用。
答案:C
10.蝙蝠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必须接受光刺激才能萌发,说明( )
A.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信息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一般地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B
12.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B.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D.W、X是肉食动物,均处于第三营养级
解析:Y是杂食动物,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答案:C
13.下列有关制作小生态瓶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非生物因素无关
B.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则不能将水装满
C.小生态瓶封闭以后,其内的生物数量会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相对稳定
D.制作的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且密封的,并给予适当的光照
答案:A
14.如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不正确的解释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解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表明动植物种类多,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自我调节能力大,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强,故a为抵抗力稳定性,且一旦破坏恢复原来状态的难度较大,b为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B
15.下列关于某生态系统示意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就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2条
C.图中的鹰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D.若食虫鸟净增重1克,则至少消耗植物25克
解析:图中的鹰属于第四、五营养级,营养级的判定应从生产者开始。
答案:C
1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前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流入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另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还有部分流向分解者。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答案:B
1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解析:从给出的饼状图可以看出,甲占85%,说明甲是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含有的能量相近,说明两者位于同一个营养级(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丁含有的能量最少,说明丁位于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据此,推测出甲~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是A项所示的关系。
答案:A
18.下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 )
A.80 g B.900 g C.800 g D.600 g
解析:依图中食物关系分析,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猫头鹰属第三营养级,食物链为植物→鼠(兔)猫头鹰,最少消耗植物质量为20 g×()÷20%÷20%=400 g。另一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中,猫头鹰属第四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质量为20 g×÷20%÷20%÷20%=500 g,所以最少需要消耗植物900 g。
答案:B
1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绿色植物是食物链的起点,蛇是食物链的终点
解析: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图中食物链只有一条即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绿色植物是食物链的起点,蛇是食物链的终点。
答案:C
20.根据图示的食物网,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
A.G/75千克 B.3G/125千克
C.6G/125千克 D.G/550千克
解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计算式:(5×+5×5×)×5=G,X=G/75。
答案:A
2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而不是在生物群落内部;①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它不仅包括②③,还包括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的能量。
答案:A
22.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这三种生物能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C这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简单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A、B是异养生物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一定自然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2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解析:根据图中箭头指向判断,乙为生产者,甲为分解者,丙为初级消费者,丁为次级消费者。甲、乙、丙、丁构成了生物群落。图中②过程表示呼吸作用,③和④过程表示捕食过程。缺少甲,则碳元素无法完全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生物同化量小于摄入量。
答案:C
24.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图中气候的变化情况来看,中间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而甲生态系统中种群的类型和数量发生的波动很小,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远高于乙生态系统,①正确;如果是严重的寒、旱等引起乙生态系统生产者急剧减少,从而导致种群的类型、数量减少,并不能说明乙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简单,②错;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题目信息不能说明此现象,③错;由于乙生态系统的S点处还有少数的生物,结合曲线可知S点后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
答案:B
25.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和林地的植物;人和家禽家畜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农作物的秸秆和人、家禽家畜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沼气被人所利用,沼渣则被农作物所利用。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巧设和增设了食物链,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没有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
(2)该食物网中,蛇和鼠的关系是 ,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关系是 。?
(3)在该食物网中,蛇共占有哪几个营养级? 。?
(4)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 。?
(5)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关知识。(1)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这样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所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2)从网中可以看出蛇和鼠的关系是捕食关系;食虫鸟既以食虫昆虫为食,又以食草昆虫为食;而食虫昆虫以食草昆虫为食。所以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在此食物网中蛇共存在于四条食物链中,占有第三、第四和第五三个营养级。(4)图中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如果再加上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了。(5)从理论上分析在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地位最重要,所以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1)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2)捕食 捕食和竞争
(3)第三、第四和第五三个营养级
(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生产者和分解者
27.(10分)下表是对某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单位:kJ/(m2·年)〕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1.9 0.8 1.1
D 79.2 28.9 50.3
E 94.7 33.0 61.7
F 211.5 20.1 191.4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上表所示的A、B、C、D、E、F外,还应包括 。?
(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kJ/(m2·年),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 ,传递形式是 。?
(3)如果D作为该湖泊中的经济鱼类,生产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不破坏其种群稳定,通常将捕捞量控制在D的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上,原因是 。?
(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部分湖泊生态系统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 能力的限度。?
解析:(1)因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则能量最多的B为生产者,D、E能量相差不到10%,两者属于同一个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A为第三营养级,C为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表格中缺少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870.70 kJ/(m2·年),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79.2+94.7)/870.7×100%≈20.0%,生物群落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如果D作为该湖泊中的经济鱼类,生产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不破坏其种群稳定,通常将捕捞量控制在D的环境负荷量一半的水平上,原因是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4)湖泊生态系统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870.70 20.0%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4)自我调节
28.(10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型,A、B、C分别代表三大营养功能类群的生物。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的捕食链: 。在这条捕食链中,被B2所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哪些: 。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增重2 kg,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 kg。?
(2)图中各种成分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3)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太阳能,因为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4)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分别是 。若短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迅速增加,会造成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等,我们可以采取 等措施来减轻这种环境问题。?
解析:(1)图中的食物链是A→B1→B2→B3,B2所同化的能量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部分。按能量传递效率10%~20%,若次级消费者增重2 kg,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的质量为x,x·20%×20%=2 kg,x=50 kg。
(2)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生物群落中,物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O2过多会出现温室效应,而SO2过多会形成酸雨。
答案:(1)A→B1→B2→B3 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的 50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含碳有机物、含硫有机物 温室效应、酸雨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答出两点即可)
29.(10分)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中的信息能够将几种生物联系起来? 。?
(2)烟草释放的这种化学物质属于 信息,这体现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什么作用? 。?
(3)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白天与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 。?
(4)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 防治,其优点是 。?
(5)甲种蛾幼虫与其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
(6)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
(7)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
(8)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
答案:(1)3种
(2)化学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是
(4)生物 不污染环境
(5)捕食(或寄生)
(6)捕食
(7)竞争
(8)
30.(10分)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下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 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图 中的稳定性最差,原因是 。?
(2)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 。?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 和 有密切关系。?
(4)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及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生物因素,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来源,并为之提供O2,消费者为生产者提供CO2,而分解者则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遗物等,为生产者提供无机营养,从而使该生态系统内物质得以循环利用,但由于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且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热能,故要维持该生态系统能量正常流动,必须源源不断地供应能量。
答案:(1)乙 丙 黑暗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为植物提供氮源(或营养物质、肥料)
(3)营养结构 非生物因素
(4)要密封、透明、生物生命力强、瓶中水量不能超过4/5、生物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合理
PAGE
15
(共7张PPT)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