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上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三上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4 07:45: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孩子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预设: 生1: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不再那样炎热,凉爽的感觉很舒服。 生2: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很多果实都成熟了。 生3:我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的山林色彩缤纷,就像一幅画那样美。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秋天的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吧。 配乐播放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歌的名字叫《山行》。 师:想知道《山行》(出示课题)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中吧。 板书诗题和作者,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杜牧,字牧之,唐代杰出的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初读诗歌,疏通词句 教师范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自主练习诗歌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适时强调生字“径”是后鼻音。 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老师帮助理解,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字词,教师再进行补充: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红于:比……更红。“于”(比)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5)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在山间小路上行走,远远地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远景)?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书、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同时课件标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试着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想象体验:诗人面对这样凄清寒冷的秋色图,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抓住“寒”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 (出示一二句话)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读出诗歌稍微低沉的语调。 3、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枫叶)板书:枫林、霜叶,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在近处看到景色(板书:近景),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 的景象?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与二月花的对比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漂亮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学生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学生练习朗读,师播放《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微妙变化。 (5)指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是啊,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 2、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寒、径、斜、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师适时指名四位同学板演生字,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师根据评价情况进行书写修正、范写,提醒他们注意:“寒”下面部分的三横要写写紧凑、等距,且要注意最后一横略长,撇、捺要舒展;“斜”左右两边注意避让穿插、写得协调美观;“霜”上面的“雨”要略呈扁势,下面“相”的“目”要注意横画之间等距。 (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第二课时 回顾学习,引入诗题 1、谈话回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描写 秋天的诗歌《山行》,来,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歌。 2、质疑交流:在你们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利用给定的的句式描述秋天给自己的印象。 3、引入: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却有着别样的风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苏轼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注意“赠”是后鼻音。 板书时相机指导书写“赠”与“刘”字:“赠”左窄右宽,“贝”字的捺变为点,“曾”的第三四笔框要内收。“刘”字则是左宽右窄,第四笑为长点。 4、介绍作者并释题:苏轼是宋朝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首诗歌是诗人写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刘景文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1、课件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教师配乐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教师根据学生描述,及时予以肯定。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不好的字词借助拼音反复朗读。 3、指名朗读,师相机强调生字“犹”读第二声,“橙”不要读成“登”。同时,注意指导读好诗歌的停顿与节奏(出示课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检查朗读整首诗。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时要边读边想,再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生口头汇报) 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板书:荷尽?? 菊残)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荷叶干枯图,体会荷的了无生息。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相机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师: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 师:“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盖”是指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相机书写“盖”字 单独出示“盖”字,引导学生观察,要如何写好这个“盖”字》,师范写并适时补充:“盖”上半部分的三横略短,且注意等距,下面的“皿”略扁而宽,最后一笔横画较长且略有弧度。 生在生字本中练写三个。 ③这样缺乏生机的荷叶,确实让人感到凄凉悲伤。齐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④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2)同样的方法进行“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师:正是因为菊花有如此不屈的精神,所以才能成为秋天精神的代表,也才更让诗人喜爱秋天(板书:喜爱 ) 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一、二句话) ④指导书写“菊、残”二字。 相机出示两字,学生观察 ,说说书写时需注意的地方,师范写并适时补充:“残”右半部分前两笔横画不能写成短撇,斜钩要舒展。“菊”字下半部分被包围的“米”字要适当地超出包围的“句字头”。 生练写。 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过渡: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①(出示“橙黄橘绿”四个字)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金黄的橙子、黄绿色的橘子) 相机出示橙黄橘绿图。 ②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出示预设的秋天丰收图,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这真是一个多姿多彩、丰收喜悦的季节,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板书:橙 黄 橘 绿?? 赞美)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注意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④书写“君”“橙”两字。 出示“君”“橙”两字,指名组组词,谁来说说怎么牢牢地记住这两个字呀?(减一减:群-羊。加一加:木+登、尹+口。换一换:澄—登) 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行在练习本上书写三遍。,师巡视指导,一并检查前面写的几个字。 4、学生自由吟诵,同时尝试背诵。指名背诵,学生齐背。 5、质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教师简单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资料(刘景文具有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引导学生从中明确诗人借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补充板书:抒情) 三、拓展延伸,美的寻觅。 孩子们,像《赠刘景文》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出示课件:如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 四、教师小结: 不知不觉我们又诵读与积累了一首苏轼赞美秋天的诗歌。本课中还有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夜书所见》,这就留待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吧。 第三课时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 引入:看到这样一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出示资料介绍作者叶绍翁,指名学生“自我介绍”。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挑促织”是指“逗弄蟋蟀”。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多音字,借助组词和造句巩固用法。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师出示笔顺,强调:“送”的笔顺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走之底的平捺要写得舒展;“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师范写,学生临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 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改变字体颜色,加以强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指名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齐读。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出示图片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同桌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尝试当堂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课堂小结 也许秋天看上去确实有些萧条落寞,不似春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盎然,但是,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孩子们,让我们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