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狼》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狼》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5 11:04:08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把握文中屠户的形象。
3.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重点难点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课前准备
对联“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此对联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屠户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覆辙?狼变善良了吗?
二、初读感知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对联“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请学生介绍自己查阅到的信息。
答案预设:
(1)这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故居院内月洞门上的一副对联,是故乡人为他镌刻的。“骥”指好马,“骥尾”喻依附他人而成名,“附骥尾”指攀龙附凤。这副对联是说蒲松龄一生未曾及第,无缘攀龙附凤,是不幸的;可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创作名著《聊斋志异》,所以又是“三生有幸”啊。
(2)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今山东淄博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19岁时应童子试,县、府、道三级考试均得第一名,名震一时。之后却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生活穷困潦倒,却使他对科举制度、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才使得他把自己所有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理想都寄托在所创作的人物身上。“集腋成裘”“浮白载笔”,二十年之后终于完成了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个人理想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
(3)《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叫《鬼狐传》,“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齐名,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这部作品使蒲松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所以我们反倒要庆幸他当时的名落孙山了。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缀(zhuì) 苫(shàn)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 寐(mèi) 少(shǎo)时
3.填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和注释,疏通文意,并按提示整理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1.重点实词
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原来)
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顾野有麦场(看,视)
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眈眈相向(凶狠注视的样子)
意暇甚(这里指神情、态度)
屠暴起(突然)
狼亦黠矣(狡猾)
2.常用时间类词语
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
久之,目似瞑(时间长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一会儿)
3.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4.一词多义



  三、合作探究
1.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4.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柴堆做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权。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乘胜追击,又杀死了另一只狼。
5.文中的狼有哪些特点?
文中的狼有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
6.本文前四段与第五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五段是议论。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第三则)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以吹豕之法吹之(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答案:一个屠户在傍晚走路,被狼追逼。
3.你认为选文中的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追随、追赶)
(3)顾野有麦场(看,视)
(4)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5)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6)一狼径去(径直)
(7)意暇甚(从容、悠闲)
(8)屠暴起(突然)
(9)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10)狼亦黠矣(狡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一狼洞其中(柴草堆)
B.屠自后断其股(狼)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场主积薪其中(麦场)
解析:C项中,“其”指屠户。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答案:屠户再拿骨头投给狼,后面的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可是前面的狼又跟了上来。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屠户)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答案: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六、课堂小结
作者在选取形象上精心、巧妙,选取本性狡猾而凶残的狼代表恶人恶势力,选取被逼上绝路但能够以恶治恶的屠户代表被残害者,使本文寄寓的道理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与狼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杯盘狼藉 声名狼藉 豺狼当道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鬼哭狼嚎 如狼似虎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歇后语:
狼吃狼——冷不防(比喻突然,没有料到)
狼借猪娃——还不了(比喻有去无回)
狼头上长角——装样(羊)
2.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互动导入
同学们,有谁能够说出带“狼”字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的确,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再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二、合作探究
1.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缀行甚远”——凶恶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狡猾、贪婪
“并驱如故”——贪婪
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面对屠户的“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但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装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中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
屠户的心理:惧—大窘—恐—悟
屠户的行动:
投以骨——怯懦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智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且细心
屠户的性格是有变化的,先是怯懦,后来被狼的贪婪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改变自己,表现得勇敢、机智、警觉、果断。
3.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
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狼。具体分析如下: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残、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在“狼”上。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户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4.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止增笑耳”的和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记叙奇闻逸事折射人间世态百情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得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5.从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都是自取灭亡。
②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③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④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③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④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⑤之,亦可笑已!
【注】①欻(xū):忽然,突然。②蚤:通“早”。③昧爽:拂晓,黎明。④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lí):遭遇祸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屠人货肉归(卖)
②瞰担上肉(窥视)
③尾行数里(紧跟着走)
④仰首审视(仔细观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
答案:屠户很害怕,拿出刀来吓狼,狼稍微退后了几步。
②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答案: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到第二天早上来取。
3.[甲][乙]两文中的狼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答案:相同点:贪婪。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猾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
4.[甲][乙]两文中的两个屠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答案:(示例)喜欢[甲]文中的。因为[甲]文中的屠户具有勇敢、机智、顽强的斗争精神,他通过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夺得了最终的胜利,其精神给人以教益。而[乙]文中的屠户虽然也获利了,但只是坐享其成,其教育意义远没有[甲]文那么积极而深刻。
5.[甲][乙]两文的最后一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都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答案:议论。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甲]文: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定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乙]文:不能过分贪婪,不能为了某种利益而不计后果。
四、达标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狼》一文选自蒲松龄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
B.《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C.《狼》一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遇狼、御狼、惧狼、杀狼。第二部分是议论。
D.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号青莲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解析:A项,《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C项,叙事顺序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D项,蒲松龄号柳泉居士。
3.阅读《狼》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2)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骨头已经没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其一犬坐于前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A项“犬坐”指像狗似的蹲坐,中间不能断读;C项“其一”指另一只狼,不能断开;D项主谓之间没有停顿。
五、课堂小结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是我们学习《狼》这课应该懂得的道理。课后希望同学们能让《聊斋志异》走进自己的课余生活,在那奇异的幻境中,感受文学殿堂的美妙,体会现实人生的甘苦。
六、布置作业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
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的,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