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课为高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提出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的要求,将本科教学设计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文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另一个层面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劝说的高超的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史书的基本体例。
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简单了解外交辞令及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讨论探究文章,识记相应的文化常识掌握翻译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自主查阅《左传》相关知识和当时社会背景,标记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
4、查阅近两年的高考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思考:你认为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课题、作品出处)
【设计意图】用设计好的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又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究的好奇心。
梳理文化常识知识
关于《左传》的相关知识
明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2、史书的体例
明确: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3、写作背景
大的背景是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春秋无义战,只有利益(财富),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文公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分别是: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
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多次出使晋国,想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在历史上的文学价值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为后面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能退秦师的劝说技巧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串讲课文、梳理文言知识点。
检查同学预习,小组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将相关用法总结。
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明确:
(1)无能 古:不能 今:没有能力
(2)以为 古:把……当做 今:认为 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行李 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夫人 古:那个人 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
2、找出活用的词,并归纳相关用法。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明确:
--(5)属于名词的活用
(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
(8)--(9)属于使动用法,
补充:在未涉及的课文中活用的句子,可让学生补充,来检查学生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明确:
(1)-(2)是判断句
(3)-(7)是倒装句式
(8)是省略句
补充:在此可让学生补充文中相关的具有某种句式特点的句子。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共同合作找出文言知识点共性的东西,既利于学生识记,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课时
一、文本解读
1、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复述故事情节,看看谁概括的完整。
明确:秦晋围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临危受命,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说服秦伯,不仅退兵,还帮助郑国防御晋国,晋文公无奈也撤兵回国。
2、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看可以再加一个什么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内容呢?
明确:烛之武(说)退秦师
3、烛之武是怎样劝说让秦伯退兵的呢?
4、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教师可以充当秦王的角色)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学生积极参加,演绎其中角色)
第一组: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灭了郑国对你有什么好处?
秦伯: 灭了郑国,我们秦国就可以有很多土地了。
烛之武: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却离晋国那么近,即使你灭了郑国也不好直接管理,这不等于将你攻打下来的郑国的土地白白送给晋国吗?
秦伯: 秦晋两国关系一直很好,我即使得不到郑国的土地,晋国也会分给我相应的好处的。
烛之武:秦伯你的目光太狭隘了……
秦伯: 你敢说我目光短浅,给我轰出去。
以此为例让第一组的其他同学也展示,注意说话的语气口吻、神情、手势等等,本组展示完毕,请同学们谈谈不能劝说成功的原因,例如:没从秦的立场出发、语气太生硬、没博得秦伯的欢心等等。
第二组:提示学生注意刚才大家提出的一些劝说需注意的小细节,进一步完善劝说内容。让第二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一旁观察,即使让其他学生评价,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总结劝说成功的原因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口吻比较谦和。(让学生畅所欲言,合情合理即可。)
6、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论辩的精髓。
7、小结: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同桌之间讨论)
明确: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注1)以上小组表演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班学生的特点及学情酌情使用,不用亦可。
(注2)在讲解中渗透“外交辞令”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所以设计了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体会和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人物的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许多古汉语词语。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理性之美、辞令之美。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把握“言”“文”这两点。所以,先引导学生落实文言基础,再分析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烛之武的爱国情怀。
本篇教学是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老师再重点解决疑难字句。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老师应该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38张PPT。烛之武退秦师你认为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老师已经布置查阅近两年的高考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一会儿找同学回答。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本文出现多次的有:而、以、焉、其、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左传》知多少?
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的内容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一会儿找同学回答。《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左传》简介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67年),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记述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大家把书翻到16页,看书下注释1,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过的《陈涉世家》,是选自《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编年体纪传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初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国别体通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西汉一朝为主 以上几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对人物进行了品题,例如说诸葛亮、周瑜是奇才,曹操是超世之英杰,刘备是英雄等)同时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断代史写作背景1 大的背景是在春秋时期,可以说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春秋无义战,只有利益(财富),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晋文公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分别是: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写作背景 2 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多次出使晋国,想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前632年城 濮 之 战(公元前632年)写作背景 3 第二方面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的联合也就成为必然。 秦晋之好——春秋时期,秦、晋
两国的国君好几代都是相互婚嫁。后泛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成语典故: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
晋 军秦 军秦军氾( )南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 fúgōngyuèfánfú zhuì若不阙( )秦quē夜缒( )而出zhì失其所与( ),不知( )yǔ 第一节(小组讨论划横线字的含义,进而翻译句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第一段段意概括: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2、晋、秦围郑
3、秦、晋围郑答案选2。因为围郑的起因来自于晋国。晋秦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
国第二节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第二段段意概括:1、郑伯引咎自责。2、郑伯劝烛之武接受任命。
3、烛之武临危受命。答案选3。本文主人公是烛之武。
三节(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三节(二)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三节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第四节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梳理文言知识点1、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明确:(1)无能 古:不能 今:没有能力
(2)以为 古:把……当做 今:认为 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行李 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夫人 古:那个人 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梳理文言知识点3、找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且贰于楚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7)若亡郑而有益于与君
(8)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明确:
(1)--(2)是判断句
(3)--(7)是倒装句式
(8)是省略句 梳理文言知识点2、找出活用的词,并归纳相关用法
(1)晋军函陵 (2)与郑人盟
(3)夜缒而出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邻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若不阙秦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明确:
(1)—(5)属于名词的活用
(6)—(7)属于形容词的活用
(8)—(9)属于使动用法,第二课时秦晋围郑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文 章 结 构亡郑利晋阙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存郑利秦三点理由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无利,有小害舍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教师可以充当秦王的角色)来展示相关的对话,看哪组能劝说成功?并考虑其中的原因。小结:如此精彩的论辩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心得、体会呢?明确:
(1)说话要讲究技巧,委婉含蓄
(2)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对方的心理。
(4)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说退秦师
处处为秦
秦晋矛盾
以利相诱
阐明利害
以史为例
推测未来
1说话讲究技巧
2语言有感染力、说服力
3换位思考
4丰富的知识储备
函陵晋军秦晋围郑和撤退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