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面镜成像
教
材
解
读
主要内容有: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认识凹面镜和凸面镜。关于平面镜成像,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怀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平面镜和球面镜是上一节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知道什么是凹面镜和凸面镜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让学生习惯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尽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我们却可以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它,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2.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
难
点
处
理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教材中的方法非常巧妙,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难点: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难以想到,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实际操作起来又较为复杂,所以教师要在探究过程中适度引导,使学生能有序地完成该实验。
教
学
建
议
本节课的引入,既可以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教师也可以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有趣、有用、美丽的图片,课上用多媒体投在大屏幕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块平面镜,观察平面镜和自己的像。对于什么是“平面镜”,要让学生知道它实质是一个表面光滑的反射平面,由于光的反射而成像。不必探讨像的成因、像的定义等。
实
验
改
进
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
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
改进依据:问题引导。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引导:
(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
(2)换用玻璃板做上面的实验,再借助另一支蜡烛,你能找到镜后像的确切位置吗?
(3)你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4)将一张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
学生在上面问题的启发引导下,讨论交流,进行自主探究。为保证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为什么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玻璃板宜选用薄一些的,因为用厚玻璃板做实验,可能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虚像;
(2)为了准确地标记物、像、镜的位置,实验前在桌面上铺一张颜色较深的纸;
(3)玻璃板的放置一定要与桌面垂直;
(4)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但不要点燃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学点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阅读教材P58~P59,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1)__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__叫做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__光的反射__。
问题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器材:__玻璃板、支架、两支相同的蜡烛、光屏、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__。
(2)猜想与假设:利用桌面上的平面镜,观察镜中蜡烛的像,改变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你认为像的大小和位置怎样变化?说出你的观点:__像的大小不变,位置发生变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①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__不能__。
②再借助一支相同的蜡烛,能把它放在镜后和像比较大小吗?__不能__。
③换用玻璃板,你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如何测量?__能比较像和物的大小。记下像和物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进行比较__。
④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__不能__。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1
2
3
(5)分析与论证
①比较第2、3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__;
②比较第2、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且与物距无关__。
③用一张白纸能承接到玻璃板所成的像吗?____不能__。
(6)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虚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相同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相等__,像与物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学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阅读教材P59~P60,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平面镜的应用:__成像__、__改变光路__。
问题2:使用平面镜的危害:__城市里许多大楼采用玻璃幕墙进行室外装潢,这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污染”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