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和眼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善于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能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眼睛的结构;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2)乐意研究生活中的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首位事物奥秘的习惯;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二、学情分析
照相机,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工具,在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的今天,同学们都有过使用手机拍照的经历,但涉及其原理,学生并不了解。通过上一节课《凸透镜》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特别是成像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已经将其与照相机联系在一起,但仅限于一种不确定、模糊的概念。关于动手制作一架土照相机,之前几乎没有学生做过,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尚可,经过老师的提示,相信学生是能够制作完成。对于眼睛,学生对其作用及重要性是深刻了解的,但对其结构及原理,同照相机一样,只是一种不确定、模糊的概念。总之,本节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深度,同时,也充满着好奇,学生会带着对科学的好奇,对相关科学理念、技能、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探究,逐渐形成并完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照相机的制作及使用、照相机与眼睛构造,及其对应关系;
难点:晶状体所成倒像是如何形成正立视觉的。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有实验法、演示法
学法有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模型
学生:每组有双面胶、纸盒、卡纸、凸透镜、半透明纸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猜一猜,这件木盒是什么?——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照相机,由相机之父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板书:照相机)
2.经过了180年的演变,相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觉得相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相机也越来越小巧,操作越来越方便,由胶卷相机演变为数码相机,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都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断追求所带来,科技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二)认识照相机
1.相机在不断发展,但是在这180年来,它们有没有共同点?——镜头,相机的镜头,是一块凸透镜。
2.我们之前了解过,凸透镜有几种作用?
——放大、聚光、成像。
相机的镜头又是利用的哪个原理呢?
——凸透镜成像原理
3.现在正值初春,到处是鲜红嫩绿的,我拍了一朵花,大家看,漂亮吧?
4.你想不想用一部相机,来拍出美丽的景色?可是没有相机怎么办?自己来做一架相机吧!要做成一部相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结构组成。不透光的外壳、镜头(可伸缩)、光圈(调节进入相机内部的光线多少)、胶片(物体的像在胶片上留下痕迹)。
(三)制作土照相机并拍照
1.做一架相机需要哪些材料呢?——可用硬纸、凸透镜、半透明薄纸等。
2.开始制作相机,注意事项:
(1)使用放大镜(凸透镜)作为镜头,为了方便调节出清晰的像,镜头要方便伸缩;
(2)我们可以使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当做模拟的胶片;
(3)作为简易照相机,可将光圈省略;
(4)镜头要安装牢固,防止掉落摔碎。
3.做好了,向大家展示一下!
观察一下相机所成的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缩小的)
要使物体的细节拍地更清楚一些,怎么拍?(离物体近一些、镜头前伸)要使拍摄的范围变大,怎么拍?(离物体远一些、镜头收缩)
(四)认识眼睛
1.相机好不好玩儿?请同学们收起相机,我们再来研究另一种“相机”,这部相机在我们的身体上,你知道是什么吗?——眼睛(板书:和眼睛)
2. 认识眼睛的构造。(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的作用)
3. 眼睛与相机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功能,能否将眼睛与相机各部分一一对应起来呢?(镜头——晶状体;光圈——瞳孔;胶片——视网膜)
4. 可是,老师有一个疑问啊!——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我们为什么感觉是正立的呢?——阅读课本文字
5. 据统计,人类通过眼睛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占人接受外界信息总量的80%,所以,以为我们有一双透亮的眼睛,才能够感受得到如此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我们的心里之窗——眼睛!
(五)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