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不倒翁》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倒翁是一种为人熟知的民间玩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不倒翁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玩具,底部呈弧状,中空底实、上轻下重、摇动不倒,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 学会不倒翁的制作方法,能选择和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3.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不倒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不倒翁的科学原理和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能运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不倒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位公公精神好,从小到老不睡觉。身体轻,劲不小,左推右推推不倒。(猜一玩具)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猜出这个谜语了吗?对了,谜语说的就是不倒翁这种小玩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不倒翁。
2.出示课题:《不倒翁》
(二)讲授新课
1. 介绍不倒翁的历史
过渡语:不倒翁是一种为人熟知的民间玩具,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流行,在北京,它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扳不倒”。底部半圆形,中空底实、上轻下重,推动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旋转不倒,是孩子们的好玩具。不倒翁在唐代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酒胡子”是宴会上的劝酒用具,造型除了寿星、老头、七品官之外,还出现了娃娃、胖和尚、小动物等形象,花样和品种也越来越多了。传统的不倒翁是纸做的身体,用泥做底,外面用彩色的颜料画上各种色彩和图案。从唐代流传至今,先后经过了多种变化,体现了自身顽强的生命力。
2. 了解不倒翁蕴含的科学道理
过渡语:不倒翁为什么总是不倒呢?下面我来打开一个不倒翁,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到答案。
(1)老师拆开一个不倒翁,让同学了解不倒翁的内部结构。
(2)老师小结:由于不倒翁的底部为圆弧状且固定有重物,而上部中空,呈上轻下重的状态,在重力的影响下就会造成不倒的效果。
过渡语:通过观察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画面主体与背景的色彩在搭配上对比鲜明,相互衬托。材料的色彩与画面形象是有联系的。
3. 学习制作不倒翁的方法
(1)选择制作不倒翁底部的材料
出示:鸡蛋壳、乒乓球、圆形药丸盒、可乐瓶底等物品。
过渡语: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底部的制作尤为重要,同学们可以找一些圆形或半圆形的物品来制作不倒翁的底部。
(2)在底部固定重物的方法
过渡语:在不倒翁的底部怎样固定重物呢?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先将小的碎石子放入蛋壳的底部,然后将橡皮泥放入,盖在碎石子上,再用筷子的后端压平橡皮泥,使橡皮泥的表面和桌面平行。
(3)制作不倒翁上部的方法
过渡语:下面老师给同学们示范一下不倒翁上部的制作方法。
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找一张纸片,将一边和直角边用胶水粘合,做成牛角的模样,用来做不倒翁的帽子。用剪刀将圆锥状纸片剪平,套在蛋壳上。给不倒翁的帽子画上图案,美容一下,可爱的不倒翁就诞生啦!
4. 不倒翁作品欣赏。(播放课件)
过渡语:同学们可以展开想象,给不倒翁设计成不同的造型,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些用不同方法、材料,制作的不倒翁。
(三)艺术实践
过渡语: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不倒翁。
(四)课堂总结
1. 展示评价
过渡语:今天同学们做出了这么多可爱的不倒翁玩具,你们真聪明!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 对同学提出建议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可以用制作好的不倒翁来做游戏,来讲故事,那一定会特别有意思,希望你们能试一试。
3. 课外延伸(课件)
不倒翁力学原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玩具制造、生活用品、汽车结构设计以及体育健身等方面,不倒翁原理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如不倒翁牙刷、不倒翁牙签盒、不倒翁花盆等。
过渡语:同学们,在小小的不倒翁身上蕴含着重要的科学道理,希望你们能够从小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把学习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大胆实践,成为我们中国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