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九上科学同步练习:1.4 常见的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九上科学同步练习:1.4 常见的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6 10:17:51

文档简介

1.4 常见的碱(1)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 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C.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D.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
2.如图所示为小红学习“常见的碱”后,总结出的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2题))
A. ①中的酚酞试液变红
B. ②中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C. ③中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D. ④可解释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
3.向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再恢复至原温度,溶液的pH不受影响的是( )
A. NH3  B. CaO C. FeCl2  D. HCl
4.在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氢氧化钠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在该实验中,能观察到蓝色沉淀现象
C. 反应前后液体质量不改变
D. 滴加氢氧化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沉淀质量
5.如图所示,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__ __色。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__ __(填物质类别),请写出符合性质③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 。
(第6题)
6.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1)写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SO2易溶于水且能与NaOH反应不够严谨,还应补做的实验是: 。
(第7题)
7.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 。
(2)两位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 。
8.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中通入CO2,发生的反应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1)对比上述反应得出的规律是,两种碱溶液都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由于反应后生成的盐在水中的 不同,所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同。
(2)要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CO2,应选用两种碱溶液中的 。
(3)根据上述规律,写出Ba(OH)2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9题)
9.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y表示的是( )
A. 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B.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D.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0题))
A. 向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11.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第11题))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 。
参考答案
1.4 常见的碱(1)

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错误的是(B)
A. 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B. 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
C.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D.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
2.如图所示为小红学习“常见的碱”后,总结出的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第2题))
A. ①中的酚酞试液变红
B. ②中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H++OH-===H2O
C. ③中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D. ④可解释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
3.向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再恢复至原温度,溶液的pH不受影响的是(B)
A. NH3  B. CaO C. FeCl2  D. HCl
4.在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滴加氢氧化钠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 在该实验中,能观察到蓝色沉淀现象
C. 反应前后液体质量不改变
D. 滴加氢氧化钠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沉淀质量
5.如图所示,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__红__色。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__酸__(填物质类别),请写出符合性质③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3)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第6题)
6.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1)写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
(2)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SO2易溶于水且能与NaOH反应不够严谨,还应补做的实验是:向图中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重做实验。
(第7题)
7.在科学拓展课中,甲同学向两个充满CO2气体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和Ca(OH)2溶液。迅速盖紧瓶盖后充分振荡,结果发现两个塑料瓶都变瘪。他认为据此实验现象,可以判定NaOH和Ca(OH)2均能与CO2发生反应。
(1)乙同学认为上述判定还存在不严密之处。他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
(2)两位同学根据B瓶中出现的浑浊现象,判定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提出了可以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去判断。那么,若要判定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在排除了(1)中的干扰因素后。接下来的方法是取A瓶中适量液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8.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中通入CO2,发生的反应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1)对比上述反应得出的规律是,两种碱溶液都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由于反应后生成的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所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同。
(2)要检验一种气体是否为CO2,应选用两种碱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溶液。
(3)根据上述规律,写出Ba(OH)2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Ba(OH)2===BaCO3↓+H2O。

(第9题)
9.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y表示的是(D)
A. 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B.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D.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因此开始时溶液中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不为0,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当将二氧化碳气体缓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由0开始逐渐增大,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溶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因此坐标表示的是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第10题))
A. 向a点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
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
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 d点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解析】 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b点时盐酸完全反应,d点时氯化镁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1.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第11题))
实验设计: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解】 实验现象:小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原理解释:2NaOH+CO2===Na2CO3+H2O,NaOH溶液吸收CO2,使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气球膨胀;Na2CO3+2HCl===2NaCl+H2O+CO2↑,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气球变瘪。
1.4 常见的碱(2)

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 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与1毫升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X可能是酸
B. 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 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
D. Y可能是CaCl2或Ca(NO3)2
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4.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B. 用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 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5.如图甲所示,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5题)
A. 曲线②表示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B. 该实验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C. 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 800秒时,曲线①表示的溶液显酸性
(第6题)
6.如图所示的反应完毕后,接着向该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1)开始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是 。
(2)实验完成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
7.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 。
,(第7题))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 。
8.某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
(1)m点的溶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
(2)图乙中m→n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9.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9题)
A. M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 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不变
C. 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80
D. 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7.55克

10.向一含有盐酸的氯化铁溶液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第10题)
(1)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2)图中部分线段有误,请用虚线在图中重新画出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要求标出折点)。
11.某科学探究小组欲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把饱和石灰水加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经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组同学对得到的样品溶液是否为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怀疑,决定对其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氢氧化钠。
猜想二: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发现,只要用反应物(饱和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就可以验证猜想。他们取少量样品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X是

猜想二不正确
②Y是

猜想三正确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二不正确,也可往样品溶液中通入__ __;受该同学的启发,小组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三正确,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滴加盐酸。
【实验评价】 乙同学往样品溶液中滴入盐酸,刚开始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试分析原因: 。

参考答案
1.4 常见的碱(2)

1.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 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与1毫升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D)
A. X可能是酸
B. 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C. 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
D. Y可能是CaCl2或Ca(NO3)2
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C)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4.氢氧化铝是一种不溶于水
的白色固体,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 氢氧化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B. 用氢氧化铝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 在NaAlO2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D. 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来白色沉淀消失
5.如图甲所示,在圆底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第5题)
A. 曲线②表示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B. 该实验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C. 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 800秒时,曲线①表示的溶液显酸性
(第6题)
6.如图所示的反应完毕后,接着向该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1)开始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是蓝色沉淀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2)实验完成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铜离子、钠离子、氢离子。
7.二氧化硫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
(1)写出NaOH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第7题))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NaOH溶液及吸收SO2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其中“”表示的微粒是钠离子。
8.某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
(1)m点的溶质是CaCl2和NaCl(用化学式表示)。
(2)图乙中m→n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9.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第9题)
A. M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 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质量分数不变
C. 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80
D. 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7.55克
【解析】 将NaOH溶液滴入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NaOH先与HCl反应生成NaCl和H2O,M点时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M点溶液中的溶质是MgCl2和NaCl,A不正确;整个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Cl-质量不变,但溶液的质量增加,因此质量分数减小,B不正确;由图可知,沉淀完全时生成5.8克沉淀,通过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计算可得,沉淀完全时与MgCl2反应的NaOH质量为8克,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生成11.7克NaCl,所以沉淀完全时,x的数值为40+80=120,C不正确;由图可知,与HCl完全反应消耗的NaOH溶液质量为40克,通过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计算可得,生成NaCl的质量为5.85克,所以N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85克+11.7克=17.55克,D正确。
10.向一含有盐酸的氯化铁溶液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第10题)
(1)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Cl、FeCl3。
(2)图中部分线段有误,请用虚线在图中重新画出溶液总质量与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曲线(要求标出折点)。
【解析】 (1)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出现折点,说明此时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氯化铁。(2)开始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总质量增加;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溶液质量仍增加,只是增加得没有之前明显;当氯化铁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总质量增加又变得明显。
11.某科学探究小组欲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把饱和石灰水加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经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2)小组同学对得到的样品溶液是否为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怀疑,决定对其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氢氧化钠。
猜想二: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实验探究】 小组同学发现,只要用反应物(饱和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就可以验证猜想。他们取少量样品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X是Na2CO3溶液
无现象
猜想二不正确
②Y是饱和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二不正确,也可往样品溶液中通入__CO2__;受该同学的启发,小组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三正确,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滴加盐酸。
【实验评价】 乙同学往样品溶液中滴入盐酸,刚开始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试分析原因:稀盐酸先与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反应。
【解析】 【实验探究】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NaOH,因此检验溶液中是否含Ca(OH)2,只需滴加Na2CO3溶液或通入CO2气体,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反之,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a2CO3,可滴加Ca(OH)2溶液。【实验评价】因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所以滴入的HCl会先与NaOH发生酸碱反应,待NaOH反应完全后,再与Na2CO3反应,产生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