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和寄托的社会情感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其诗质朴、自然、精炼,被称为“田园诗人”
初“探”桃花源
1、景美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侧面衬托
正面描写
宁静、美好
2、人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乃大惊,问所从来,
都热情好客
都民风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生活美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由、快乐
再“探”桃花源
这么优美得环境淳朴的民风幸福自由的生活。那么作者陶渊明见到了这个村落没有?(没有)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暗示着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村落?
通过我们的分析,咱们知道了桃花源就是一个虚构的世界,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
本文作者写于公元421年,东晋末年,那是一个十分动乱黑暗的年代,到处笼罩着恐怖的气氛fēn。东晋统治者过着穷奢shē极欲的生活,任意搜刮民脂民膏gāo,而农民终年劳动, 连吃饭穿衣都不能解决,频繁的战争,沉重的徭役, 致使人民生活贫苦,无家可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动荡不安的时代, 黑暗腐朽的政治, 民不聊生的惨状, 引起诗人强烈的不满与憎zēng恨。但他却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桃
花
源
记
遂迷,不复得路。
向往幸福,
自由的生活
痛恨动荡,
黑暗的社会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虚构
三“探”桃花源
彭泽县,督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陶渊明对腐朽动乱的社会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下面我们就以归园田居 (其三)为例再一次见证他的高贵品质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1、那几句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那几句对当时腐朽动乱的社会的厌恶?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归园田居 (其三)和桃花源记他们的相同点?
他们都通过描绘一幅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图,体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腐朽动乱的社会的厌恶。
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桃花源的景美、人美和社会美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如何劝桃花源人走出桃花源?请结合桃花源人去桃花源的原因和现在的社会环境写不少于300字的说词。
作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