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课?题
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执 教 者
指导者
课程内容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知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派别的代表人物和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
研读史料,理解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历史典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展开问题探究,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感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春秋战国思想家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
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有三个板块,即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老子、孔子的思想是基于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讲求仁爱的民族性格。孔子创办私学也使私人兴办学校,宣传个人思想的风气传播开来,为战国时期更多思想流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更加剧烈: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掌权、兼并战争频繁、各国厉行变法。针对这些新的变化,不同阶层的思想家站在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取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这一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思想宝库,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家们所体现的关注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等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习了《论语》,对孔子的生平和教育贡献有所了解。在思维方式上,基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比较感兴趣。由于刚刚接触古文,对古文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欠缺,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重点
孔子和儒家思想。
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体会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七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2016年6月
(3)吕思勉:《吕思勉讲思想史》 凤凰出版社?2008年10月
(4)钱穆:《中国思想史六讲 中国学术思想十八讲》 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5)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张岂之主编: 《中国思想史》 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8)万丽华 蓝旭译注:《孟子》 中华书局?2006年9月
(9)陈秉才译注:《韩非子》中华书局?2007年3月
(10)徐志刚:《论语通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1)韩兆琦译注:《史记》 中华书局?2007年4月
? ? ? ?(12)纪录片:《中华文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复习第6、7两课内容。
2、回顾两课中描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师:请大家回顾第6、7课内容,填写下表。
(展示表格)
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于是一群卓越的思想家登上历史舞台,围绕治国等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观点,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药方”。
翻阅书本第6、7两课,填写表格内容
教师巡视学生填写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回答后讲解错误之处。
1、关于老子的人物介绍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
3、老子的思想主张
师:现在我们走近第一位思想家——老子,请大家阅读书本第一章节内容,说一说他的生活年代、创立学派、代表典籍。
师:有这样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一讲。大家思考这个故事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
师:既然自然界存在自然规律,老子进一步推断,人类社会也存在规律。所以,在政治上,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国君不要干涉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这样国家就能治理好。在做人方面,老子希望人们顺其自然,与世无争。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孔子在拜访他后,曾感慨地说:“思想深邃的老子,就像能上天入地的龙一样。”
快速阅读书本,学生进行人物介绍。
讲故事
回答问题
教师对讲故事的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关于孔子的人物介绍
师:说到孔子,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找出他的生活年代、创立学派、代表典籍,了解他的生平经历。然后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他?
师: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中国各地都能看到古代祭祀孔子的孔庙,那么他的伟大究竟体现在何处?
快速阅读书本,一位学生进行人物介绍。
教师对发言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孔子的核心思想
师:孔子认为国家安定首先要从个人做起,阅读材料,大家来说说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
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体现在做人方面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仁”体现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方面,指一个人应该心中装着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将“仁”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认为只要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天下就能实现和谐。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提出的准则,那么在治国方面他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进行翻译后讲述材料的正确含义
1、孔子的政治主张
2、孔子周游列国
师:故事中的“苛政”是什么意思?而孔子对苛政是怎样的态度呢?反对。他认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去治理国家?请大家看两段材料。
师:请大家根据注释说说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
师:在孔子看来,治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行政命令和刑法,另一种是靠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孔子肯定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师:孔子的主张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师: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讲究用道德和礼仪来教育百姓,有利于弘扬正气、树立规范。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师:找到了拯救天下的药方,孔子觉得必须去推行,于是他先劝说鲁国国君,未受重用。于是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行程,希望说服其他诸侯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大家知道孔子从鲁国出发时多大年龄吗?55岁。我们今天能够想象出头发花白的孔子带领着弟子历经艰难,辗转奔波的身影。也能想象出他苦口婆心劝说诸侯国君的场景。那么在14年的旅程中他的主张有没有被采纳呢?我想问问大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联系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是怎样的状况: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较强的诸侯国,国君想的是怎样增强国力。势力较弱的诸侯国,国君在想怎样维护自己的统治。孔子的主张在诸侯国君的眼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讲故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概况。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正确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
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
孔子的教育贡献
师:在政治上孔子是失意的,但在教育上他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请大家观察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表,说说他的学生在家庭状况方面,有什么特点?
师:在春秋时期,只有王室和贵族开办学校,这些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而孔子创办私学,不论出身高低贵贱,都招为弟子。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这是他教育上的第一个成就,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其次,他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大家在语文课上学习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列举一些。课本中“课后活动”部分也提供了一些。请大家说一说这些语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师:晚年的孔子还深感古代典籍的遗失,精心整理文献资料,修订《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编写了《春秋》,对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刚刚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他们开启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曙光。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自由发言
“诸子百家”的含义
师:进入战国,私人讲学盛行,经济迅速发展,各诸侯国君希望富国强兵,纷纷延揽人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更多派别的出现,思想领域活跃起来。请大家阅读书本第三子目第一段内容以及“相关史事”部分,思考问题。
师:战国时期,“子”是对一般学者的尊称。“诸子百家”则是形容当时思想派别众多,并非一百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1、“诸子百家”中各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2、“诸子百家”中思想家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8至第39页,找出每个思想派别的主要人物、生活年代、主要思想。完成下列表格。
师:儒家学派到了战国时影响很大。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只是希望统治者爱惜百姓,同情百姓。但还是维护君臣之间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孟子强调百姓的重要性,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百姓才是天下的根本。并以此对统治者提出“仁政”的要求,要求国君减少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儒家另一位学者荀子发展了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强调用礼仪来明确尊卑等级,稳定社会秩序。
从庄子的思想可以看出他继承了谁的思想?老子。
墨子出身平民,他认为天下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爱,于是他提出“兼爱”的主张,希望天下的人都能爱护别人就像爱护自己一样,那么天下就能安定。同时,他为解决当时突出的兼并问题,提出“非攻”,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战争。
而法家的韩非对儒家主张不赞同,他总结了战国前期法家各派的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靠法律,提倡法律公平,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由国君执掌大权。
师:各个派别的思想各不相同,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师:对,是实现天下安定。这充分反映了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阅读书本,填写表格
“百家争鸣”的含义
师:“诸子百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怎样说服其他学派呢?请大家阅读课本39页第三段。
师:激烈辩论,相互抨击,然后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说。当时齐国曾开办稷下学宫,吸引了许多学派的思想家来到这里讲学、讨论、辩论。孟子、荀子都曾先后在这里与其他学派进行激烈的辩论。我们通过这幅想象图依然能感受出当时唇枪舌剑,激烈辩论的精彩场面。
师: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历史上给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一个怎样的名称?
师:史称“百家争鸣”。
回答问题,根据图片进行历史想象。
翻阅书本,思考并回答问题
回顾各派别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师:学习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请根据地图给出的信息,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序号对应的人物。
观察地图,进行练习
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简单介绍第8位人物。
“百家争鸣”在当时、对后世的影响
师:“百家争鸣”在当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春秋战国战争频繁、制度剧烈变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还看到了这个时代一个耀眼的特征,那就是思想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在当时是从来没有过的一场思想的大碰撞,促成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之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典籍阅读到当时的思想。
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对每位发言的学生进行点评。
庄子的人生追求
师:在战国金戈铁马、尔虞我诈、激烈竞争的时代中,思想家们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理想。道家的庄子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鱼儿从容自在地游玩,这样的鱼多快乐啊。”这句话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师:反映了在战国的乱世中,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同时,他强调精神的自由,也反映出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活跃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的做人准则和人生理想
师:与庄子不同,孟子也曾经提出了自己的做人准则。大家能在书上找到吗?
师:孟子的话该如何理解?体现了什么精神?
师:第一段话意思是说做人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二段话是说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必须学会取舍,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孟子的话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一直流淌至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正确含义。
课堂小结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16张PPT。第8课 百家争鸣温故知新: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铁制牛耕井田制周王室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之变思想文化之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老子一、思想的曙光—老子世间万物都有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联合国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思想的曙光—孔子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孔子1.核心思想“仁”一、思想的曙光—孔子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围绕)之。
——《论语 ·为政》 苛政猛于虎道(引导)之以政(行政命令),齐(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道德准则),齐之以礼(礼仪规范),有耻且格(自觉改过)。
——《论语 ·为政》 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一、思想的曙光—孔子3.教育贡献——根据《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整理创办私学提出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为政》整理古籍 一、思想的曙光—孔子二、思想的碰撞主要学派:
墨家、儒家
道家、法家1.阅读书本第三子目第一段及“相关史事“,什么是“诸子百家”?荀子战国墨子庄子韩非战国战国战国战国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孟子 2.阅读课本P38-39页,填写以下表格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二、思想的碰撞百家争鸣 3.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因观点不同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历史上给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一个怎样的名称?稷下学宫论战想象图二、思想的碰撞根据地图给出的信息,写出序号对应的人物。12345678二、思想的碰撞4.百家争鸣在当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二、思想的碰撞庄子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秋水》说说庄子向往什么样的人生?第8课 百家争鸣孟子 富贵不能淫(傲慢骄狂),贫贱不能移,威武(武力和权势)不能屈。此之谓之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话该如何理解?体现了什么精神?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第8课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的讲话》第8课 百家争鸣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