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体验情感(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体验情感(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7 21: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一) 体验情感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美方及台湾部分人士津津乐道的所谓售武“理由”或“好处”,无疑是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无法接受甚至怒火中烧的不经之谈。
②在这一外交首秀中,特朗普一改以往我行我素的风格,强调美英传统盟友关系,对北约态度改变“口风”。
③这两位分别多年的朋友万没想到会在远离故土的异国萍水相逢,两人不禁悲喜交集,潸然泪下。
④西方大国可以伸手援助一个小国,培育一个“典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对手他们是不可能真心相帮的,遏制与落井下石倒更符合他们的逻辑。
⑤东欧小国罗马尼亚与中国相依为命,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赠给中国三种先进武器。
⑥虽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花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的“五四”新文学就曾对香港文学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B.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结构优化的轨道。
C.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D.一些政府部门急功近利,在推动科普创作时只注重成果的短期效果,而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宽容不等于放任,权威也不等于专制。家长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和责任,__①__孩子并不仅仅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在台湾地区,__②__孩子有严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少年法院__③__要求父母接受规定时间的强制性教育,以保证责任缺失的父母__④__及时得到矫正,为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家庭保障。在美国,更是有公权力监护机关和众多民间监护组织合力“监督”父母,连给子女“刮痧”,一旦处之不慎,__⑤__有可能引来警察。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未尝不是父母表达浓浓亲子之爱时,__⑥__可以思考的一个角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而 就算 能够 / 就 应当
B 但 如果 可以 能够 都 /
C / 假如 必须 可以 也 当然
D 且 / 应该 因此 还 起码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友谊——我们的精神小村落,究竟在哪里?想来想去,还是寻找困难。密密层层的“朋友”,组合成友情的沙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你如饥似渴寻找的对象,很可能正与你擦肩而过,但一切都晚了。
①不要说严格意义上的,就连宽泛意义上的友情
②不要说宽泛意义上的,就连严格意义上的友情
③找起真实而纯净的,又谈何容易
④想真实而纯净的,找来又谈何容易
⑤你没有在意,或无法辨认,也许过了许久才会蓦然憬悟
⑥也许过了许久才会蓦然憬悟,当时却无法辨认,没有在意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阅读能力训练(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论 怒 气
培 根
要想完完全全消灭怒气,这不过是画廊派的一种夸张之辞。我们是有较好的指示的:“生气就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怒气必须在程度和时间两方面都受限制。我们现在先说发怒的天性及习惯如何可以调剂和缓;然后说怒气的特殊动作应如何压抑,或至少如何使它免于为害;最后说如何使别人发怒或息怒。
关于第一点,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好好地沉思细想怒气的后果,它是如何地扰害人生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怒气已息之后回想当时的情形。《圣经》教我们“要以耐性保持我们的灵魂”。无论何人,若是失了耐心,就是失了灵魂了。人们决不可变成蜂,“把它们的生命留在所螫的伤口之中”。
怒气确是一种低贱的品质,因为它善于在它所管辖支配的那些臣民的弱势中出现,这些人就是儿童、妇女、老年人、病人。他们常常觉得社会总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俯视自己,于是不免怨愤这样的位置。因此,人们务须注意,如果不免于生气的时候,须要使怒气与轻蔑连在一起,而不可使它与恐惧之心连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好像在所受的伤害之上而不在其下了。
关于第二点,怒气的主要原因与动机有三。第一,就是过于易感伤害。因此,纤弱细致的人一定是常常生气的。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受刺激,而这种事情较为智性健壮一点的人是感觉不到的。第二,一个人在所受的伤害中,发现或者认为有满含轻蔑的情形,也是容易致怒的:因为轻蔑之心是会使怒气锐利的,好像比伤害的本身还要厉害一点。因此有人若是善于发现轻蔑的情形时,他们是很容易生气的。第三,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名誉受损的时候,也是会增加怒气的。在这个情形之中,最好的调剂之道是如康萨弗常说的,一个人应当有一种“绳索较粗的荣誉网”,这样他会有更安全的荣誉。但是在所有的抑怒之道中,最好的调剂术是延长时间,让愤怒在时间中消解。并且要使一个人自己相信,他报复的时机尚未来到,但是他可以预先看见一个将来的好机会。如此他就可以在这个机会尚未来到的时候静默等待。
若要使一个人虽然生气而怒气不招致祸患,有两件事情不可不特别注意。一是极端愤懑的语言,尤其是尖刻而涉及个人的语言,因为“骂世之言”是不关紧要的;在怒气之中也不可泄露秘密,泄露秘密之举是会使一个人不适于群居的。二是在事务中,不可于一阵怒气之中,把事务首先决裂了;反之,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懑,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至于使别人发怒或息怒,这种事情的做法主要在于选择时间;要在人们最急躁或心境最坏的时候激恼他们。又一种办法是如上所述,把你所能找出来的事情都搜集在一起以加重对那人的轻蔑。息怒之方则与此相反。其一,与人初次提及某种可恼之事的时候要选择好的时机,因为初次的印象是很重要的。其二,就是要把你对伤害的见解尽量地与他的受轻蔑之感分开,把这种伤害归之于误会、恐惧、热情或其他任何事项都是可以的。
(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气是不能被消除的,也不必被消除,但需要受到限制,不能因怒气而犯罪,不能长时间有怒气。
B.怒气在儿童、妇女、老年人、病人这些弱势人群中经常出现,因为他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
C.敏感脆弱的人很容易受到怒气的侵袭,因为他们总较一般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轻蔑。
D.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名誉受到损害时,怒气会更盛。这时最好的调剂方法是让他的荣誉不易被损害。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抑怒的办法中,最好的是延长愤怒的时间,让一个人更长时间沉浸在愤怒中,以此考验他的耐心。
B.一个人在极端生气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不可对人实施极端尖刻的贬损,也不能泄露秘密。
C.如果你想减轻某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对对方的伤害,在初次提及此事时最好选择一个安定舒适、不局促的时机。
D.让别人发怒关键在于选择好时间,即在对方情绪最坏的时候激怒他们,或者竭尽所能来加重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缓解怒气需要在怒气已息之后回想怒气发作时对自己的伤害,回味其可怕之处,牢牢记住其中的教训。
B.人们常常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幸的命运表示轻蔑比不幸的命运本身更让人感到愤怒。
C.怒气容易使人做出极端的言行而让事情无法挽回,这时需要人在行事前冷静遏制自己的怒气。
D.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耐心,就会拥有灵魂,就一定会记住怒气给自己留下的伤痛,也就一定能够遏制内心的怒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4分)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作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⑧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往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痛悼之情。
B.对早逝的母亲,我的印象是模糊的,以至于记不清当时母亲负着我看灯是不是在元宵节的夜晚。
C.在作者看来,母亲是一个有才具的人,只不过她生不逢时,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文章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很好地突出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9.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加以概括。(5分)
答: 
 
 
 
 
10.“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请从描写角 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6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母 亲
张 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个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减肥,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长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也是从那时才真正懂事起来,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分,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她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幺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晓烨说了许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但晓烨的脸色却渐渐难看了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炸烹炒,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于是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儿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搂,亲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往晓烨身后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领着母亲去机场餐馆吃早饭。母亲干瘪的手颤颤地伸过来抓住苏伟的手:“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了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的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安检门时,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
(有删改)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父亲去世得早,苏伟弟兄三人长大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出他给母亲和哥哥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12.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5分)
答: 
 
 
 
 
13.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6分)
答: 
 
 
 
 
 
 
三、表达能力训练(21分)
14.以“握手”为话题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两句话,要与第一句共同构成排比句。(3分)
逆境中的握手,是寒风刺骨的冬日里温暖可口的浓汤; 
 
 
  ;
 
  。
1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根据要求答题。(3分)
“鼓掌”中“掌”字是个会意字,由“尚”和“手”组成,其含义是“会鼓掌的手是高尚的”。在生活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为别人鼓掌,更要学会为自己鼓掌。
结合你的感悟,谈谈你对“鼓掌”的看法。
答: 
 
 
 
 
16.以下为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节选,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当大家以手机短信送祝福庆祝西方感恩节时,由“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教父母学会上网”等组成的新二十四孝图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展出,青年大学生用独特的方式度过感恩节,弘扬孝道文化。
“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看到了由大学生绘制的新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与现代生活联系,贴近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观看。
“本次新二十四孝图绘制展示活动是学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用这种活泼新颖的形式,弘扬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李梦遥介绍说,举办这个活动,是希望引导大学生崇孝感恩,培养尽孝乐孝的品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个人行为。因为它是艺术创作,①                  。我们曾经历过的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经过拨乱反正,②                 ,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因此,③                  。
18.下面是某位医生给病人讲解其颈椎病时画的草图,请根据这个草图写成一段话,让病人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四、写作能力训练(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月29日晚,天津交管部门在人民医院周边开展夜查酒驾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天津交警首次将被查处的酒驾人员带到医院太平间门前接受生命教育。
天津交警此举引起网友们广泛讨论。有人表示支持,认为此举体现出执法与时俱进和普法创新,让更多存在侥幸心理的酒驾者感受到震慑力;有人则质疑在太平间门口开展“体验式教育”不够人性化,有作秀之嫌。
对以上事情你如何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单元质量检测(一) 体验情感(答案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训练(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美方及台湾部分人士津津乐道的所谓售武“理由”或“好处”,无疑是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无法接受甚至怒火中烧的不经之谈。
②在这一外交首秀中,特朗普一改以往我行我素的风格,强调美英传统盟友关系,对北约态度改变“口风”。
③这两位分别多年的朋友万没想到会在远离故土的异国萍水相逢,两人不禁悲喜交集,潸然泪下。
④西方大国可以伸手援助一个小国,培育一个“典范”,但对中国这样的潜在对手他们是不可能真心相帮的,遏制与落井下石倒更符合他们的逻辑。
⑤东欧小国罗马尼亚与中国相依为命,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赠给中国三种先进武器。
⑥虽然我只是芸芸众生,但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生命能开出光艳的花来,而不愿成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解析:选C  ①“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使用正确。②“我行我素”指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使用正确。③“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句中所谈的是久别重逢,并不是彼此素不相识。用于此属于误解词义。④“落井下石”指见人投到井里,不但不救,反而往下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使用正确。⑤“相依为命”指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使用不当,结合语境分析应用“患难与共”。⑥“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只用于复数或集合概念,不能用于单个人,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的“五四”新文学就曾对香港文学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B.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结构优化的轨道。
C.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目前的成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D.一些政府部门急功近利,在推动科普创作时只注重成果的短期效果,而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解析:选C A项,不合逻辑,“从……开始”后应跟持续性的动作或行为,表示“到现在一直……”,而“曾对香港文学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则表示一个已经结束的行为,在时态方面上下句自相矛盾。B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前行”。D项,结构混乱,把“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改为“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或“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宽容不等于放任,权威也不等于专制。家长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和责任,__①__孩子并不仅仅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在台湾地区,__②__孩子有严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少年法院__③__要求父母接受规定时间的强制性教育,以保证责任缺失的父母__④__及时得到矫正,为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的家庭保障。在美国,更是有公权力监护机关和众多民间监护组织合力“监督”父母,连给子女“刮痧”,一旦处之不慎,__⑤__有可能引来警察。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夸张,但未尝不是父母表达浓浓亲子之爱时,__⑥__可以思考的一个角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而 就算 能够 / 就 应当
B 但 如果 可以 能够 都 /
C / 假如 必须 可以 也 当然
D 且 / 应该 因此 还 起码
解析:选B 通读文段可知,①空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②空后的内容是假设性质的;从③空看,“少年法院要求父母接受规定时间的强制性教育”只是存在可能性;④空与③空一样,“保证责任缺失的父母及时得到矫正”也仅仅是存在可能性;⑤空与前面的关联词“一旦”相搭配;⑥空前后语句衔接得当,可以不用关联词。据此可选择B项。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友谊——我们的精神小村落,究竟在哪里?想来想去,还是寻找困难。密密层层的“朋友”,组合成友情的沙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你如饥似渴寻找的对象,很可能正与你擦肩而过,但一切都晚了。
①不要说严格意义上的,就连宽泛意义上的友情
②不要说宽泛意义上的,就连严格意义上的友情
③找起真实而纯净的,又谈何容易
④想真实而纯净的,找来又谈何容易
⑤你没有在意,或无法辨认,也许过了许久才会蓦然憬悟
⑥也许过了许久才会蓦然憬悟,当时却无法辨认,没有在意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A 第一空选①,因为“严格”到“宽泛”,语气由重而轻,要求由高而低,让步式的句式也合乎语境的要求;第二空选④,因为先说“想”,再谈“做”,才能突出两者间的巨大反差(“做”之不易);第三空选⑤,因为下文紧接着就用“然而”使语气发生转折,而句⑥将转折放在后面,与下文有抵触。
二、阅读能力训练(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论 怒 气
培 根
要想完完全全消灭怒气,这不过是画廊派的一种夸张之辞。我们是有较好的指示的:“生气就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怒气必须在程度和时间两方面都受限制。我们现在先说发怒的天性及习惯如何可以调剂和缓;然后说怒气的特殊动作应如何压抑,或至少如何使它免于为害;最后说如何使别人发怒或息怒。
关于第一点,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好好地沉思细想怒气的后果,它是如何地扰害人生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怒气已息之后回想当时的情形。《圣经》教我们“要以耐性保持我们的灵魂”。无论何人,若是失了耐心,就是失了灵魂了。人们决不可变成蜂,“把它们的生命留在所螫的伤口之中”。
怒气确是一种低贱的品质,因为它善于在它所管辖支配的那些臣民的弱势中出现,这些人就是儿童、妇女、老年人、病人。他们常常觉得社会总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俯视自己,于是不免怨愤这样的位置。因此,人们务须注意,如果不免于生气的时候,须要使怒气与轻蔑连在一起,而不可使它与恐惧之心连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好像在所受的伤害之上而不在其下了。
关于第二点,怒气的主要原因与动机有三。第一,就是过于易感伤害。因此,纤弱细致的人一定是常常生气的。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受刺激,而这种事情较为智性健壮一点的人是感觉不到的。第二,一个人在所受的伤害中,发现或者认为有满含轻蔑的情形,也是容易致怒的:因为轻蔑之心是会使怒气锐利的,好像比伤害的本身还要厉害一点。因此有人若是善于发现轻蔑的情形时,他们是很容易生气的。第三,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名誉受损的时候,也是会增加怒气的。在这个情形之中,最好的调剂之道是如康萨弗常说的,一个人应当有一种“绳索较粗的荣誉网”,这样他会有更安全的荣誉。但是在所有的抑怒之道中,最好的调剂术是延长时间,让愤怒在时间中消解。并且要使一个人自己相信,他报复的时机尚未来到,但是他可以预先看见一个将来的好机会。如此他就可以在这个机会尚未来到的时候静默等待。
若要使一个人虽然生气而怒气不招致祸患,有两件事情不可不特别注意。一是极端愤懑的语言,尤其是尖刻而涉及个人的语言,因为“骂世之言”是不关紧要的;在怒气之中也不可泄露秘密,泄露秘密之举是会使一个人不适于群居的。二是在事务中,不可于一阵怒气之中,把事务首先决裂了;反之,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懑,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至于使别人发怒或息怒,这种事情的做法主要在于选择时间;要在人们最急躁或心境最坏的时候激恼他们。又一种办法是如上所述,把你所能找出来的事情都搜集在一起以加重对那人的轻蔑。息怒之方则与此相反。其一,与人初次提及某种可恼之事的时候要选择好的时机,因为初次的印象是很重要的。其二,就是要把你对伤害的见解尽量地与他的受轻蔑之感分开,把这种伤害归之于误会、恐惧、热情或其他任何事项都是可以的。
(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气是不能被消除的,也不必被消除,但需要受到限制,不能因怒气而犯罪,不能长时间有怒气。
B.怒气在儿童、妇女、老年人、病人这些弱势人群中经常出现,因为他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
C.敏感脆弱的人很容易受到怒气的侵袭,因为他们总较一般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轻蔑。
D.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名誉受到损害时,怒气会更盛。这时最好的调剂方法是让他的荣誉不易被损害。
解析:选B “因为他们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错误,原文是“他们常常觉得社会总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俯视自己,于是不免怨愤这样的位置”,表明他们是抱怨社会对自己的轻视。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抑怒的办法中,最好的是延长愤怒的时间,让一个人更长时间沉浸在愤怒中,以此考验他的耐心。
B.一个人在极端生气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不可对人实施极端尖刻的贬损,也不能泄露秘密。
C.如果你想减轻某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对对方的伤害,在初次提及此事时最好选择一个安定舒适、不局促的时机。
D.让别人发怒关键在于选择好时间,即在对方情绪最坏的时候激怒他们,或者竭尽所能来加重对他们的轻蔑态度。
解析:选A A项,“最好的是延长愤怒的时间,让一个人更长时间沉浸在愤怒中”说法不当,原文是“最好的调剂术是延长时间,让愤怒在时间中消解”。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缓解怒气需要在怒气已息之后回想怒气发作时对自己的伤害,回味其可怕之处,牢牢记住其中的教训。
B.人们常常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幸的命运表示轻蔑比不幸的命运本身更让人感到愤怒。
C.怒气容易使人做出极端的言行而让事情无法挽回,这时需要人在行事前冷静遏制自己的怒气。
D.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耐心,就会拥有灵魂,就一定会记住怒气给自己留下的伤痛,也就一定能够遏制内心的怒气。
解析:选D D项,“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耐心,就会拥有灵魂”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无论何人,若是失了耐心,就是失了灵魂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4分)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作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⑧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往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热爱和痛悼之情。
B.对早逝的母亲,我的印象是模糊的,以至于记不清当时母亲负着我看灯是不是在元宵节的夜晚。
C.在作者看来,母亲是一个有才具的人,只不过她生不逢时,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文章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很好地突出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解析:选C A项,文中无“痛悼之情”。B项,母亲早逝,但作者却牢记着母亲,包括母亲的各种细节。D项,没有运用首尾照应的手法。
9.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加以概括。(5分)
答: 
 
 
 
 
解析:根据第③~⑥段的内容依次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元宵夜的“巡阅”;喜欢看小说,情感丰富;因“我”背书不佳被父亲打时矛盾的心情;夏夜劳碌的身影。
10.“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请从描写角 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要结合语句从直接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和间接描写(环境烘托)两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真挚动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4分)
母 亲
张 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个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减肥,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长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也是从那时才真正懂事起来,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分,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她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幺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晓烨说了许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但晓烨的脸色却渐渐难看了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炸烹炒,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于是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儿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搂,亲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往晓烨身后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领着母亲去机场餐馆吃早饭。母亲干瘪的手颤颤地伸过来抓住苏伟的手:“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了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的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安检门时,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
(有删改)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父亲去世得早,苏伟弟兄三人长大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出他给母亲和哥哥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解析:选B B项,“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错误。
12.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5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文中找出关于母亲的描写,然后从中概括分析其品质。如从她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常年在皮鞋厂工作,可以看出她吃苦耐劳;从她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等儿子回家天黑了也不开灯,可以看出她节俭。从叮嘱儿子为了家庭和睦,什么事情都要听儿媳的以及最后把钱偷偷还给了儿子,可以看出她的细心慈爱等。
参考答案:①吃苦耐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在皮鞋厂辛苦工作;②勤劳节俭,为了省水省电,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用手洗衣服并自然晾干,等儿子下班回家天黑了也舍不得开灯;③慈爱细心,一直想亲近月亮,临别叮嘱儿子完全听从妻子以维护家庭和睦并偷偷把钱还给了儿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13.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6分)
答: 
 
 
 
 
 
 
解析:本题探究的是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解答此题,可以从母亲与妻子在生活习惯、观念、居住环境的不同以及缺乏沟通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婆媳二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婆媳二人一个生活在国内,一个生活在国外,所处环境不同;另外从文章内容来看,二人交流很少,缺乏沟通,这也会造成矛盾。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①时代不同:婆媳二人本身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着较大差异;②环境不同:婆媳二人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国内与国外的巨大差别;③缺乏沟通与包容:婆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包容等。(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三、表达能力训练(21分)
14.以“握手”为话题在下面横线上补上两句话,要与第一句共同构成排比句。(3分)
逆境中的握手,是寒风刺骨的冬日里温暖可口的浓汤; 
 
 
  ;
 
  。
解析:要符合“……握手,是……”的句式,要单独运用暗喻,要突出“握手”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困难中的握手,是酷热难耐的夏日中清爽宜人的甘泉 失败后的握手,是漫天黑暗中微弱而坚强的火花
1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根据要求答题。(3分)
“鼓掌”中“掌”字是个会意字,由“尚”和“手”组成,其含义是“会鼓掌的手是高尚的”。在生活交往中,我们要学会为别人鼓掌,更要学会为自己鼓掌。
结合你的感悟,谈谈你对“鼓掌”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为别人鼓掌,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的赞美和欣赏。而为自己鼓掌,则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自信心的体现。在充满着坎坷曲折的漫长人生路上,我们更要时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笑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及时为自己鼓掌。
16.以下为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节选,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当大家以手机短信送祝福庆祝西方感恩节时,由“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教父母学会上网”等组成的新二十四孝图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校园展出,青年大学生用独特的方式度过感恩节,弘扬孝道文化。
“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记者在山东师范大学看到了由大学生绘制的新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与现代生活联系,贴近老年人实际生活需要,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驻足观看。
“本次新二十四孝图绘制展示活动是学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用这种活泼新颖的形式,弘扬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李梦遥介绍说,举办这个活动,是希望引导大学生崇孝感恩,培养尽孝乐孝的品质,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 
解析:做此类题要注意分析材料,查找关键词句,然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答题时应抓住四个要素(某人、某时、某地、某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如果是新闻报道则重点看标题和导语。根据新闻第一段可知,什么人——山东师范大学青年大学生,什么事——展出新二十四孝图,弘扬孝道文化。把这些内容连缀起来,不超过20个字即可。
参考答案:山东师大大学生展出新二十四孝图,弘扬新孝道。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学创作是一种具有明显内省色彩的个人行为。因为它是艺术创作,①                  。我们曾经历过的一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让作家消除个性,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经过拨乱反正,②                 ,文学事业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又因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以作品的形式发表、出版面世的,这就决定了作品和作家必须带有公共性。因此,③                  。
解析:①空,根据前面的“个人行为”“因为”和后面的“让作家消除个性”可得出答案;②空,根据“否认自我在文学创作中的基础作用”和“拨乱反正”可推出答案;③空,根据前面的“因此”,可知应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中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又因为”是重要的提示语,注意到了这一点,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参考答案:①所以它呈现出作家的个人特色 ②作家找回了自我 ③作家和作品要有个性也要有共性(每空2分,共6分)
18.下面是某位医生给病人讲解其颈椎病时画的草图,请根据这个草图写成一段话,让病人明白其要表达的意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 
 
 
 
 
 
参考答案: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错误姿势是它的主要原因,而表现的病状是颈性眩晕;现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牵引和针刀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点,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治疗方案。
四、写作能力训练(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月29日晚,天津交管部门在人民医院周边开展夜查酒驾行动,与以往不同的是,天津交警首次将被查处的酒驾人员带到医院太平间门前接受生命教育。
天津交警此举引起网友们广泛讨论。有人表示支持,认为此举体现出执法与时俱进和普法创新,让更多存在侥幸心理的酒驾者感受到震慑力;有人则质疑在太平间门口开展“体验式教育”不够人性化,有作秀之嫌。
对以上事情你如何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材料给出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具体分析时,可以结合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表达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如果支持这一做法,可以从“创新”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如果反对这一行为,可以从“作秀”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也可综合两种观点来写作。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