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作文指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作文指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8 11: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文从字顺
? ?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训练题目:《二十年后的我 》
提示:
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注视自己的时候,你想过二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你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有怎样的一个家庭?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拿起想象的彩笔去尽情描绘自己的明天吧!写好后多修改几遍,做到文从字顺。
参考例文:
《二十年后的我》
清晨,屏幕上出现了作家协会会长李老师的面孔。他郑重地对我说:“小邓啊,再过一个月,国际文学联合会将再举办一次文学竞赛,获奖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眼里透出希望的神采,“你来参加吧!尽最大的努力,为国争光!”会长微笑着点了点头,便从屏幕上消失了。
李老师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33岁的我望着天花板,默默地沉思着。我想:决不能放弃这次锻炼的机会。但是写什么呢?我皱紧了眉头。忽然,我想起了少年时代,语文老师说的话:“丈章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抓住特点,深入观察,才能算好文章。”对!到人民中间,到农村去!我下了决心。刻不容缓,性急的我马上打点好简单的行李,坐上飞行车直向我的老家左权县进发。
坐在舒适的车上,迎着拂面而来的春风,我的心飞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家:几间瓦房,一条污河,几块田地。屋子里阴暗窄小,几件破旧的家具。村里每个人都是黄里透黑的脸,长满老茧的手,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想着,想着,车子慢慢地停住了。我向四周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道清清的长河,绿树成阴,乌语花香。远处,还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啊,真美啊!这里是哪儿呢?”我大口大口呼吸着泥土的芳香,疑惑地向四周张望着。
忽然,远处出现了几个人,他们说说笑笑地向我奔来。啊,那不是老姨、舅舅和村里的小伙伴吗?大家有几年不见了,格外高兴。原来,他们早在村里的电视机屏幕上发现了我。
村里也实现了现代化,依靠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家乡变化真大呀!播种、管理、收获都有机器帮忙。于是我就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我从家乡的过去,写到家乡的现在和将来。半个月过去了,我的作品写成了,篇名是《村里的“魔术师”》。回到作协,我经大家指点修改后,便激动地寄了出去。
过了半个月,传递屏幕上出现了会长激动的脸庞。他告诉我,我的作品获奖了。我又喜欢又激动,坐上飞行车去领奖。那领奖时激动的情景令人难忘。
当我捧着奖,含着泪回到家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小学时期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终于为国争了光,为父母亲争了光,为母校争了光。我困乏地躺在床上,甜蜜地进入了梦乡。
二十年前,天真、幼稚的我立志为国争光,现在成为世界名作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点评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老家左权县的旧貌与二十年后的新貌对比,使读者感到了祖国在前进。这一喜人的成果又与小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联系在一起,使全文充满了喜悦的气氛。
本文以写“我”为线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构思巧妙,表达出作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训练题目: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参考例文:
《凡人琐事》
人与人之间,内心高尚才是完美的,外貌,只是虚伪的装饰,不要一昧面对人的外表,就将其定格。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和母亲去商场逛。一件偷窃的事让我醒悟,错误的将一个人定格,这个不可思议的事,深深的烙在我心上。
我陪着母亲在商店里瞎逛,到处溜达。我无奈的四处张望,突然,一个小孩映入了我的视线。衣服破烂不堪的他,全身沾满了灰尘,无言以论的头发像盘绕的树根,生满老茧的双手不停的往身上擦,连脚下的鞋都破了个大窟窿,个子至少要矮上半个头。紧张的目光不停的注视这周围的人群。真让人恶心。“这么肤浅。低俗的人也能来这?”我拉着母亲急忙的往别处走,离开我的视线。
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溜走了。母亲有累了,我推着购物车和母亲一起走到收银台。
“怎么了,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我好奇的问。边说着,连忙把车子塞给了母亲,冲到前面看个究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了前头。“怎么,又是这个孩子,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衣如其人啊!”我心里暗自偷笑着。小孩手里拿着个面包,双脚不停的颤抖,眼泪在在眼眶中回旋着,显出害怕.无奈的表情。收银员啊姨和蔼地问了小孩:“小弟弟,你为什么要偷这包子呀?”我又疑惑有肯定:“为什么偷不值钱的东西?但这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孩子畏畏缩缩.断断续续的回答:“妈妈今天生病了,在天桥下还没吃饭,我怕她饿了,所以......顿时小孩嚎啕大哭,霎时,全场一片空寂,此时,我的心有种不安,绞痛的感觉。我带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人群,目光不住的投降了那个小孩,只到消失在我的视线范围......
直到今天,知道现在,这一件平凡,琐碎的的事一直深深的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