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同步精练
1.4 常见的碱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C)
A. 熟石灰、消石灰、CaO B. 铁锈、氢氧化铁、Fe(OH)3
C. 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 D. 熟石灰、石灰石、CaCO3
2.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B)
①HCl ②N2 ③H2 ④CO2 ⑤CO ⑥SO2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
3.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立即生成(A)
A.红褐色沉淀 B.蓝色沉淀 C.绿色沉淀 D.白色沉淀
4.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B)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5.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C)
序号
实 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6.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D)
A. 蜡烛继续燃烧,杯内液面不变 B.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
C. 蜡烛燃烧更旺,杯内液面上升 D.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
7.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D)
①都是白色固体 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 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 ② B. ⑤⑥ C. ①② D. ②⑤⑥
8.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C)
/ /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反映碱的共性的是(C)
A. 2NaOH+CuSO4===Cu(OH)2↓+Na2SO4 B. 3NaOH+FeCl3===Fe(OH)3↓+3/NaCl
C. Ca(OH)2+Na2CO3===CaCO3↓+2NaOH D. 2NaOH+H2SO4===Na2SO4+2H2O
10.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与氢氧化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 CsOH溶液能与CO2反应
B. 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D. 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11.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A.K+、NO、Na+、Cl- B.CO、K+、Cl-、Ca2+
C.H+、Ba2+、C/l-、SO D.K+、Na+、SO、Cu2+
12.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液体X滴入到烧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液体X的体积忽略不计),则液体X和固体Y不可能是( B )
A. 水 氢氧化钠 B.水 硝酸铵
C.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D.稀盐酸 碳酸钠
13.下列物质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减少的是(D)
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石灰水
14.从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的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③取不溶物,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A. 一定含有CaCO3和Ca(OH)2 B.一定含有Ca(OH)2,可能含有CaCO3
C.一定没有CaCO3和Ca(OH)2 D.一定含有CaCO3,可能含有Ca(OH)2
15.把盛有5克16%的NaOH溶液的短试管放入盛有10克16%的CuSO4溶液的锥形瓶里,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直到使两溶液充分混合,混合后不可能的是(D)
A.产生蓝色沉淀0.98克
B.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C.所得溶液的Na2SO4质量分数大于9.5%
D.所得的Na2SO4溶液质量与原CuSO4溶液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
小柯
小江
小龙
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 ?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
(1)小/江加入的“?”是稀HCl(或稀H2SO4或稀HNO3)。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也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或部分变质,剩余的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克。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克,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为/10.6%。
2.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
(1)A中的试管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2)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使Ca(OH)2析出 。
(3)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4)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A=C>B__(用“A、B、C”和“>、<、>”表示)。
3. 某科学探究小组欲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把饱和石灰水加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经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2)小组同学对得到的样品溶液是否为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怀疑,决定对其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只含氢氧化钠。
猜想二: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发现,只要用反应物(饱和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就可以验证猜想。他们取少量样品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X是Na2CO3溶液
无现象
猜想二不正确
/②Y是饱和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猜想三正确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二不正确,也可往/样品溶液中通入CO2;受该同学的启发,小组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三正确,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滴加盐酸。
【实验评价】 乙同学往样品溶液中滴入盐酸,刚开始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试分析原因:稀盐酸先与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反应。
4.某石化厂有一种石油产品含有质量分数为4.9%的残余硫酸,过去他们都是用NaOH溶液来清洗这些硫酸。NaOH和Ca(OH)2的市场价格如下表:
/
请计算:
(1)若要清洗100千克这种石油产品,需要多少千克NaOH?
(2)石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每处理100千克这种产品,可以节约多少经费?
【解】 (1)设清洗100千克这种石油产品,需要NaOH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100千克×/4.9%
=
解之得:x=4千克
(2)设清洗100千克这种石油产品,需要Ca(OH)2的质量为y。
Ca(OH)2+H2SO4===CaSO4+2H2O
74 98
y 100千克×4.9%
=解之得:x=3.7千克
每处理100千克这种产品,NaOH和Ca(OH)2的成本分别是
NaOH:24元/千克×4千克=96元Ca(OH)2:6元/千克×3.7千克=22.2元
节约经费:96元-22.2元=73.8元
/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同步精练
1.4 常见的碱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熟石灰、消石灰、CaO B. 铁锈、氢氧化铁、Fe(OH)3
C. 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 D. 熟石灰、石灰石、CaCO3
2.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①HCl ②N2 ③H2 ④CO2 ⑤CO ⑥SO2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
3.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立即生成( )
A.红褐色沉淀 B.蓝色沉淀 C.绿色沉淀 D.白色沉淀
4.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5.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实 验
现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6.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蜡烛继续燃烧,杯内液面不变 B.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
C. 蜡烛燃烧更旺,杯内液面上升 D.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
7.下列对NaOH和Ca(OH)2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①都是白色固体 ②都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③溶液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④都能与酸发生反应 ⑤溶液通入CO2都变浑浊 ⑥与Na2CO3反应都变浑浊
A. ② B. ⑤⑥ C. ①② D. ②⑤⑥
8.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象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不能反映碱的共性的是( )
A. 2NaOH+CuSO4===Cu(OH)2↓+Na2SO4 B. 3NaOH+FeCl3===Fe(OH)3↓+3/NaCl
C. Ca(OH)2+Na2CO3===CaCO3↓+2NaOH D. 2NaOH+H2SO4===Na2SO4+2H2O
10.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与氢氧化钠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CsOH溶液能与CO2反应
B. 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 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D. 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11.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NO、Na+、Cl- B.CO、K+、Cl-、Ca2+
C.H+、Ba2+、C/l-、SO D.K+、Na+、SO、Cu2+
12.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液体X滴入到烧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液体X的体积忽略不计),则液体X和固体Y不可能是( )
A. 水 氢氧化钠 B.水 硝酸铵
C.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D.稀盐酸 碳酸钠
13.下列物质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
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石灰水
14.从用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的一块白色固体,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呈红色
③取不溶物,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A. 一定含有CaCO3和Ca(OH)2 B.一定含有Ca(OH)2,可能含有CaCO3
C.一定没有CaCO3和Ca(OH)2 D.一定含有CaCO3,可能含有Ca(OH)2
15.把盛有5克16%的NaOH溶液的短试管放入盛有10克16%的CuSO4溶液的锥形瓶里,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直到使两溶液充分混合,混合后不可能的是( )
A.产生蓝色沉淀0.98克
B.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C.所得溶液的Na2SO4质量分数大于9.5%
D.所得的Na2SO4溶液质量与原CuSO4溶液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
小柯
小江
小龙
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 ?
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
(1)小/江加入的“?”是 。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克。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克,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为 。
2.请仔细观察下面溶液的变化并回答问题。
/
(1)A中的试管__ (选填“能”或“不能”)把水加入浓硫酸中。
(2)B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
(3)把A中试管内试剂改为Mg和稀盐酸,__ 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与上图相同的现象。
(4)在A、B、C中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 _(用“A、B、C”和“>、<、>”表示)。
3.某科学探究小组欲制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他们把饱和石灰水加入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经充分搅拌、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组同学对得到的样品溶液是否为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怀疑,决定对其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只含氢氧化钠。
猜想二: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发现,只要用反应物(饱和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就可以验证猜想。他们取少量样品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X是
猜想二不正确
/②Y是
猜想三正确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二不正确,也可往/样品溶液中通入 ;受该同学的启发,小组同学认为要验证猜想三正确,也可以在样品溶液中滴加盐酸。
【实验评价】 乙同学往样品溶液中滴入盐酸,刚开始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试分析原因: 。
4.某石化厂有一种石油产品含有质量分数为4.9%的残余硫酸,过去他们都是用NaOH溶液来清洗这些硫酸。NaOH和Ca(OH)2的市场价格如下表:
/
请计算:
(1)若要清洗100千克这种石油产品,需要多少千克NaOH?
(2)石化厂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Ca(OH)2中和这些残余硫酸。每处理100千克这种产品,可以节约多少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