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4《辛弃疾词二首》导学案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4《辛弃疾词二首》导学案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9 22:17:04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词人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他胸中的忧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该词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作者:辛弃疾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辛弃疾,南宋词人,字 ,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作者简介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 。1幼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预习检查
《师说》导学案练习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
遥岑远目
揾泪 佛狸祠
倩 狼居胥xūkuài zān jì cén bì lí cíwèn qiàn, 本文读qìng生字注音: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f4v诵读:上阙: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kāi)拭英雄留下的眼泪?下阙: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下片:用典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借景抒情千里楚天
无际江水连绵远山落日断鸿气势阔大、笔力遒劲、磊落的胸襟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南宋国势衰颓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动作:看、拍、会、登思考:分析词的上片 层次简析 上片写景抒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高远望——遥望沦陷山河的心情——叹国破家亡、怨壮志难酬——壮怀难申的孤独、愤懑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思考: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委婉言志。 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 《南园》吴钩"我"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收复关山呢?但是,自古封侯拜相,登上凌烟阁的,哪一个是像我这样的文弱书生呢?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kuaì)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于是,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chún ) 鲈之思。季鹰购买田地和房舍。
《三国志·陈登传》记载:许汜向刘备诉说自己去拜访陈登时,陈登不理睬他,自己上大床躺下,让许汜睡下床。刘备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果是我,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这里是指那些只知道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求田问舍 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粗过十围,便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光阴的感慨。树犹如此用典反例正例许汜(sì):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不学、不愿赞赏,志在为国为民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张翰?:乐于归隐思考:分析词的下片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既写了有家难归的相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抱负,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学习目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m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解题:
永遇乐:词牌;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无处寻找
英雄人物的流风余韵
代指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解释下列词语掌握文义: 上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阙: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概括上下片内容:上片:大好河山历史人物孙权
刘裕感叹时无英雄
政府无能
壮志难酬下片:两个典故刘义隆惨败
廉颇不被重用抒发不满朝廷
渴望抗金救国
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上 片下 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用孙权典故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此处用何典故,用意有在? 理解背景:宋宁宗继位(1200年)后,韩侂胄受到重用,他很想有一番作为政治上打击投降势力,启用主战派,当时,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北伐的气氛中。但军事上的准备显然不足,特别是缺乏将领,此时已经65岁的辛弃疾看得十分清楚,虽然自己表面上得到韩侂胄的重用,调防京口,但韩侂(tuō)胄(zhòu)并未充分相信自己。 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旨在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赞叹之情)(警告当局 )(怒斥偏安)(壮志未已)借 古 讽 今上 片下 片 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用典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的知识。慨叹英雄难觅,讽刺宋室昏聩。慨叹英雄难觅,讽刺宋室昏聩。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今昔对照,抒发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以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本文写作特色手法: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慷慨愤世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另一个相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缺点: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扩展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末句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3、体会词人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请同学读一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 1、预习检查 导学案练习
划线生字注音: 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 遥岑远目
揾泪 佛狸祠 倩 狼居胥
2、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带感情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意
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遥望远处起伏的山岭,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向我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瞭望。我仔细把吴钩宝刀看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
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自己
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故乡没有?求田问舍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得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kāi)拭英雄留下的眼泪?
下片: ,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思考1:分析词的上片 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抓住关键词)  

层次简析 上片写景抒情。(听课时注意笔记) 思考2:下片则是委婉言志。思考下列问题(答案见上)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4、诗歌主题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5、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
【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解题: 永遇乐:词牌;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词的内容。
【掌握文义】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上片小结:
上片借 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
有所了解,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的知识。
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苏辛词比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
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另一个相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节,反映其对生活的各种态度。 2.婉约派的词大多富含浓烈的感彩,其文藻唯美,给人以心灵的极大享受。 缺点:1.宋词顾名思义在宋代,但是当时国家饱受风霜,婉约派的诗词大多对战事描绘较少。李清照也仅有一首豪放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缺点:婉约派的词虽然美,但豪气不足,给人的整体感觉太过悲凉。
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优点:1.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2.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扩展阅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身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洒落山前。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