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目标难点】
1、诵读两首词,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理解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法指导】诵读法,背景解读法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宗。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情相思;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亦有深沉的故国之思。李清照的词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有《漱玉词》。后人评清照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有《漱玉集》、《李清照词》、《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导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最后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主题和风格。2、能想景悟情,读出词的意境。
【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学习过程】 把握文意
文脉梳理:
赏析词作(上课注意笔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词。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写作背景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情感。
把握文意:
文脉梳理:
合作探究:此词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字来概况。
赏析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抒情手法:词人怎样抒发自己的愁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主旨句
结尾直接抒发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流离之苦、亡夫之痛、亡国之恨、孤独之凄
对比愁:这两首词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 是否相同?
醉花阴------早年作品 ,与丈夫 。
声声慢-----晚年作品,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交织在一起的哀愁。
B: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
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小结:通过几组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表达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词人沉痛的哀愁!
开卷有益:
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
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委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向我们走来,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为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情愁、家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件44张PPT。《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一剪梅(李清照).f4v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最后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有《漱玉集》、《李清照词》。?? 字音辨识
玉枕( ) 戚戚( )
憔悴( ) 堆积( )
乍暖还寒( )
梧桐( )预习检查
《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zhěnqīqiáo cuìduīzhàwú tónɡ醉 花 阴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主题和风格。
2、能想景悟情,读出词的意境。 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f4v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赏析词作“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人比黄花瘦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写作背景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抒情长调,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f4v声 声 慢李清照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此词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字来概况。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身孤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赏析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是写女主人公想把失去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出空虚怅惘,迷惘失落的心态。女主人公要寻找的东西很多:爱情、婚姻、家庭、故乡、和平、幸福……等等,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这种结果,使她感到“冷冷清清”——冷落凄清,一片肃杀----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也是她内心感觉的写照。“凄凄惨惨戚戚”句直接表白内心的情感,哀伤愁苦更深了一层。这几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词人国破家亡,飘泊他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真是“其情哀,其词苦。”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秋季气候多变,忽暖忽冷,环境不佳,心情不好以致身体不适。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也含蓄地包含了国家、
世道的多事之秋,以及词
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
这种“气候”,正是她哀愁
的根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寒秋季节,想借酒御寒、消愁,但是,几杯薄酒,如何抵挡那强劲的秋风冷雨呢!这表明主人公在主观上想抵御客观环境的伤害,想排除心中的忧愁,但势单力薄,力不从心,只好忍受着恶劣气候的蹂躏。在哀愁中,又有几分无奈。
作者以北人流寓南方,大雁也从北方来,从沦陷的家乡飞来,所以说“旧时相识”。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寄锦书”的那人,也不能再见了。国破家亡之悲,亡夫之痛,如潮涌来,悲苦之情,到了极点。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曾经在枝头灿烂绽放,现在却已憔悴凋落,还有谁会摘取呢,自己也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已衰老,想到这些不禁愁上加愁。
“黄花”既是眼前景物,也是词人自喻,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写时日难熬。自己孤单单地坐在窗前,怎么挨得到天黑呢!“守着窗儿”是无所事事,内心空虚;“独自”是说孤苦冷清。“怎生得黑”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熬到天黑都不容易,由此可见无聊寂寞到什么程度。在这里,还含蓄地说明:即使熬到了天黑,那漫漫长夜又如何捱过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绵绵的细雨也就是连绵不断的愁思,它们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也敲打在作者寂寞凄苦的心上。“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还不如说是用心灵来感受。梧桐叶落,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秋雨“点点滴滴”,何时是尽头呢? “这次第” 指上述种种情况,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了?因为这里除了悲欢离合之私愁外,
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
家的“公”愁在,这里的
愁思无穷无尽。抒情手法:词人怎样抒发自己的愁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物抒情)。2、间接抒情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独处之凄愁寻寻觅觅 动 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冷冷清清 环 境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 感 受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这七组叠字的作用:A增强音乐美???????
B起强调作用
C曲尽思妇之情②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流离之苦、亡夫之痛
亡国之恨、孤独之凄主旨句 结尾直接抒发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这两首词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 是否相同?对比醉花阴------早年作品 ,与丈夫离别的相思之愁。声声慢-----晚年作品,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愁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寒意难御,忧愁难消凄冷悲苦,愁情满腹归乡无期,相逢无望容颜憔悴,孤独自守 哀伤凄凉,愁丝绵延枯黄飘零,牵愁惹恨愁苦凄绝 通过几组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表达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词人沉痛的哀愁!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