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难点:
真空不能声
教学用具:
橡皮筋、音叉、钢尺或塑料尺、纸张、水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齐声朗诵古诗《小儿垂钓》
同学们的朗诵声、上下课的铃声、悠扬的琴声、建筑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各种动物的叫声,你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听到的吗?声现象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章,我们学习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板书课题: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学生设疑,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问题举例: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3)传播声音的物质有哪些? 4)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5)耳朵失聪的人能听到声音吗?
3、学生自学教材第27—31页,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圈画标注,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解决。
二、解疑合探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观察、体验、归纳各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1、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发声。
2、张紧橡皮筋,使其振动发声;
3、从1数到10,同时手摸喉结。
这三个实验的共同特征是:发声时都在振动。
教师活动:演示并讲解
敲击音叉发声;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但看不到音叉的振动;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溅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钢尺、橡皮筋、声带、音叉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振动的事例:
说话时声带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弹琴、吹笛子、蝴蝶翅膀的振动、蚊子的“嗡嗡”声、动物的叫声 等。
其中蝴蝶翅膀振动时,我们听不到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出声音。
问题:关于振动发声,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学生:机械唱片、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是怎样发声的?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问题答案: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原来一样的声音,这就是机械唱片保存声音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人们听到声音的地方往往距离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的呢
1、学生分析下列事例,总结传播声音的介质。
①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交谈方式:靠无线电通讯;平时我们交谈不用借助任何工具。为什么?
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②“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说明了什么?
说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③学生体验:固体传声。
两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能听到敲击声。
师:成语“隔墙有耳”说明什么?孙悟空悬丝诊脉说明什么?
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结论: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播声音的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2、学生列举生活中固体、液体、气体传声实例:
3、声波:声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如图所示。
知识点三:声速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声速、回声等知识。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总是后听到雷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学生阅读声速表,从中获得关于声音的信息。
信息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信息2:通常情况下V固>V液>V气。
信息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回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到来的时间大于0.1秒。
听到回声的距离:根据 s = vt ,计算。
回声的应用:测距离。
在教室里听不到回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
知识点四:我们是怎么听到回声的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自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概括听到声音的途径。
1、空气传声:声源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精,引起听觉。
2、骨传导:声源振动——头骨、颌骨——听觉神精,引起听觉。
学生体验骨传导:如右图所示。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什么是声源?
四、运用拓展
(一)请你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用适当的题型编1~2道练习题,考考你小组的同学。而后将你认为特别好的题目,推荐给全班同学,与大家共享。
(二)教师拟题
1、你知道下列各种声音分别是由什么振动发出的吗?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说话、唱歌声: 振动发声;
(2)吉他发出优美的音乐声: 振动发声;
(3)雷声: 振动发声;
2、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_____ 传声的,敲击鱼缸会发现水中的鱼会受到惊吓,这说明 能传声,“隔墙有耳”说明 也能传声。可见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
3、吹笛子发声的主要物体是 ( )
A、笛子本身(竹管)振动发声 B、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C、演员的嘴唇振动发出的声音 D、握笛子的手指的振动。
4、表明固体能够传声的现象是 ( )
A、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B、水中的鱼听到脚步声逃走
C、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D、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6、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提出问题: 。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2、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的活动情况。
布置作业:
收集课堂上的声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