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自然界中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器材:
碘、烧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将酒精滴在毛玻璃片上,同学们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比如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变干了,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变干了等。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提示学生认真观察:碘从固态变成气态,有没有经过液态?气态的碘变成固态,有没有经过液态?
得出结论:物质可以不经过液态,直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升华和凝华。
板书课题: 第4 升华和凝华
2、学生设疑:关于升华和凝华,你想知道什么?请大胆说出来。
问题举例: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什么?
2)升华和凝华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3)哪些现象属于升华,哪些现象属于凝华?
4)升华和凝华有哪些实际应用?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4页的内容,独立解决以上问题。用笔标注教材中的关键句子。
二、解疑合探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二)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学生实验:碘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碘要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需要将装有碘的烧瓶放在热水中,碘吸收热水的热量才能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碘蒸气要变成固态碘,要从热水里拿出来,碘蒸气向外放热才能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三)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升华现象: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变小;盒子里的空气清新剂慢慢变少等等。
2、凝华现象:我国北方秋冬两季出现的霜,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出现的雾凇,雪的形成等等。
(四)升华吸热的应用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食品运输过程中不会因温度过高而变质;人工降雨中干冰升华吸热 降低云层温度;舞台制造烟雾等等。
知识点二:认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65—66页科学 技术 社会内容,了解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三、质疑再探
1、关于升华和凝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
问题:(1)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是在室内的一侧还是在室外的一侧?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冰花出现在室内一侧的玻璃上,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迅速放热,凝华在玻璃上。在寒冷冬季的夜里,水汽比较湿润,升起的雾气遇到寒冷的空气凝结于树上,渐渐形成了神奇的冰花,那就是传说中的雾凇。在寒冷的天气里河流、湖泊附近的蒸气也可以形成雾凇,雾凇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自然美景。
四、运用拓展
(一)请你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用适当的题型编1~2道练习题,考考你小组的同学。而后将你认为特别好的题目,推荐给全班同学,与大家共享。
(二)教师拟题
1、物质由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升华。升华需要 热。
2、物质由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凝华。凝华需要 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5、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6、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可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
D、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的活动情况。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一、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吸热。
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