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鱼儿的奥秘 大象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鱼儿的奥秘 大象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9 15:5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儿的奥秘》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大象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第四课《鱼儿的奥秘》,课本36页——39页。
【基于课程标准】
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能设计研究方案,并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动;勇于发表和说明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基于教材特点】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贴近真实生活,利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鱼的过程中提出研究问题,小组商议研究计划,明确活动规则,并通过实验与交流,归纳概括出鱼类的共同特征。
【基于学生实际】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只是对鱼有初步的认识,能说出鱼类的部分特征,但不完整和系统;虽然有一定的探究经历,但自主设计研究计划、明确活动规则,并在交流中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有选择性的进行完善与修改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研讨交流,归纳概括出结论,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学习目标】
1、尝试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从而发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获取证据,思考并归纳出鱼类的共同特征。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建立平等的生态道德观。
【学习重点】
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讨论活动规则,组织探究实验,并从中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商议活动规则,在交流中指出不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教具准备】
水槽、鲫鱼、橡胶手套、滴瓶、食用色素、湿毛巾、课件。
【学具准备】
水槽、鲫鱼、金鱼、锦鲤、盖水槽的布、湿毛巾、鱼网、橡胶手套、滴瓶、食用色素、绷带、皮筋、夹板、纱布套。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课堂上通过汇报、交流、修改研究计划来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针对目标2主要采用论述式评价和选择式反应评价,课堂上通过归纳鱼类的特征和出示动物图片判断是不是鱼来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针对目标3主要采用交流式评价,课堂上通过汇报、交流研究计划和实验结论来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活动预设】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
提问
商议
计划
了解前概念,聚焦新问题
问题1:你认识哪些鱼?这些鱼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掌握学生课前对鱼的了解,并根据回答,板书:身体表面有鳞、终生生活在水中。出示并认识三种鱼,揭示课题。
问题2:仔细观察水槽里的鱼,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鱼,认识鱼的尾部和鳍。
问题3:鱼尾摆动是在做什么?如果只固定住鱼的尾部,鱼还会游动吗?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问题4:怎样证明鱼鳍与鱼的游动有关?
问题5:鱼的嘴和鳃一张一合是在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清楚的看到水是从鳃里排出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生成问题,并合理猜想,渗透“观察到的现象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善于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研究问题,商议交流计划
问题6:第……小组,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各小组的状况,发现选择的问题过于集中,能及时调整。
课件出示制定研究计划的步骤:(1)明确成员分工;(2)选择研究材料;(3)商议研究过程;(4)提出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7: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在交流研究计划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足,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1、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鱼类特征的其中两点。在进一步观察中思考、生成研究问题。
2、与同伴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商议制定研究计划。
????3、认真倾听其它小组的发言,从中发现不足,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4、尊重他人见解,有选择性的完善与修改本组的研究计划。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
研究
归纳
特征
3、实验探究,获取证据
教师演示快速抓鱼的方法,以及介绍相机的用途,提示学生:鱼是人类的朋友,做实验时要注意,尽量不要伤害到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获取证据的方法,使结论的汇报形式多样化。渗透珍爱生命,善待研究对象的科学情感。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帮助。提醒做完实验的小组整理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有序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
4、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鱼类特征
问题8:鱼在吞水、排水的过程中是怎样完成呼吸的?
问题9:通过研究鱼游动的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问题10:鱼是怎样繁殖的?
【设计意图】运用现场展示、录像、课件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1、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结束后迅速整理材料。
2、确定参与汇报的人数以及形式,并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3、回顾、整理研究结论,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游戏
巩固
课外
延伸
5、检测目标达成,激发探索欲望
让学生通过游戏判断鲳鱼、海豚、金枪鱼、鳄鱼、海马是不是鱼,对照鱼类的特征说出不是鱼的原因。引入郑州大学生物系教授的采访,说明海马是鱼的依据,并针对游戏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运用游戏的形式检测学生是否掌握鱼类的特征,渗透生物多样性原则。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五种鱼鳍,并列举有关鱼的研究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提出研究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继续发现、探索的欲望。
1、准确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鱼,并依据特征说出不是鱼的原因。?
2、认识五种鱼鳍,明白有关鱼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兴趣课下继续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大象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第四课《鱼儿的奥秘》。该课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遭遇过种种难题,比如:鱼儿是大自然的宠儿,“无组织、无纪律”,不听指挥、不予配合,这样一来探究时间便难以控制。其次,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一个平衡点呢?再者,大自然中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共性之中亦有个性,怎样处理不具备共同特征的“特殊分子”,建立基于学生的水平的概念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不断的思考、讨论、尝试……???
策略一:欲扬先抑,有结构的出示材料
孩子们与动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看见就兴奋不已、群情亢奋,课堂便难以控制。所以我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先把鱼缸遮蔽,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交流对鱼的了解,如此既可以把握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找准了学生的出发点,划出了教学的起跑线,又为课堂增加了一点点神秘感,吊足学生的胃口,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策略二:善用提问,助推探究活动
好的问题可以助推探究活动的进行,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生成问题;通过提问,明确问题分布状况并及时调整;通过提问,促进学生的倾听,使交流具有实效。比如“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抛出后,使学生带着任务去认真倾听其它小组的发言,以便从中发现不足问题,提出建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见解、有选择性的完善与修改研究计划的良好学习态度。
策略三:巧出妙招,应对好动的鱼
鱼儿是灵动的生命,是我们的朋友。怎样让这位好动的朋友给予配合?实在是个难题。不过人常说:办法总比问题多。为了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我们研究了快速抓鱼的方法,尽量减少对鱼的伤害;利用相机留住瞬间,获取有力的证据;抓住每一个时机,渗透珍爱生命,善待研究对象的生态道德观。
策略四:多方介入,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在课堂上,我们运用现场展示、录像、课件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证据,从中归纳补充鱼类的共同特征。当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不能满足需要时,我们引入郑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路纪琪的采访。这样做不仅提供了海马是鱼的依据,渗透了生物多样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寻找证据的途径。
可以说这节课的设计,我们力求体现教路和学程相吻合,目标和教学相一致,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尤其是面对活体实验对象的机会不多,在操作过程中稍显手忙脚乱;有意注意时间短,易受干扰等,还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