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课前准备:
按实验(1)要求做好准备。一个土豆、一块小石头(比土豆小)、一只火柴盒、一个文具盒、一只鞋盒、3根1米长的木条。学生每人准备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出示土豆和石块。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土豆和石块。
师:比较一下,哪个大?哪个小?
生1:土豆大,石块小。
生2:土豆比石块大,石块比土豆小。
师: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土豆和石块分别有多大吗?
学生互相用手比,指名全班演示。
二、小实验
1、让学生猜测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子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出示装有同样多水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
师: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里面装有同样多的水。
把两个杯子比一下,让学生真切看到水平面一样高。
师:如果,我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这两个杯中,请大家猜一猜,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1:两个杯中的水面都会上升。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高,放石块的杯子水面上升得低。
如果第二个学生的意见说不出,教师提问:两个杯子水平上升得同样高吗?
师:同学们猜想得对不对呢?我们来试一试。
2、教师操作,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交流杯子中水面发生的变化。
教师把土豆和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让学生观察。
师:观察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生1:一样
师:说一说两个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两个杯子的水面都升高了。
生2: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放石块的杯子水面升得低。
3、提出“放土豆的杯子水面升得高,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然后,师结语:土豆占的地方大,就是土豆占的空间大,并引导学生说出:石块占的空间小。
师:谁能说一说放土豆的杯子水面上升得比放石块的高,说明了什么?
生3:说明土豆占的地方大。
师:对,放土豆的杯子水面比放石块的水面升得高,说明土豆占的地方大。
板书:土豆占的空间大
师:那石块和土豆比,应该说石块占的空间怎么样呢?
生:石块占的空间小。
三、认识体积
1、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物体都占有空间,大家仔细观察物体,谁能说一说,哪个占的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教师出示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让学生观察。
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如:
火柴盒与文具盒相比,文具盒占的空间大,火柴盒占的空间小。
文具盒与鞋盒比,鞋盒占的空间大,文具盒占的空间小。
火柴盒、文具盒、鞋盒相比,鞋盒占的空间最大,火柴盒占的空间最小。
……
2、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用体积描述实物,并举出生活中的其它物品进行描述。
师:物体的大小不同,它所占的空间也不同,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师:那么,火柴盒、文具盒、鞋盒这三种物品相比较,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这三种物体相比,鞋盒的体积最大,火柴盒的体积最小。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两件物品,并说一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吗?
指名举例。
3、看图比较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同学们已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现在请打开书87页。我们的学习伙伴红红和亮亮分别搭了一个长方体,他们都说自己搭的长方体的体积大,请同学们看一看,谁说的有道理。
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说一说谁搭的长方体的体积大?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
(1)我认为红红搭的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红红搭的长方体高。
(2)我认为亮亮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因为亮亮搭的长方体宽。
(3)我认为亮亮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因为它是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而红红搭的长方体只用了9块小正方体。
如果三种意见都出现,组织学生讨论。
师:讨论一下,哪种说法正确?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正确。
因为比较这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看长、宽或高,应该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个数多。
如果只出现第(3)种意见,教师可提问:红红搭的长方体高,为什么体积比亮亮的小呢?
四、认识体积单位
1、教师做启发性谈话,介绍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对,判断一个物体的大小,不能只看形状,而要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我们以前学过,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板书: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2、认识并体验1立方厘米。
(1)教师说明1立方厘米的概念。介绍1立方厘米的字母表示。
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师:这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记作:1cm3
边说边板书:1立方厘米 记作:1cm3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2:我的1节食指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3:魔方1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学生找的物体,只要符合要求均可。
3、认识并体验1立方分米。
(1)教师说明1立方分米的概念。介绍1立方分米的字母表示。
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师:这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也可以用字母表示。记作:1dm3
边说边板书:1立方分米 记作:1dm3
(2)先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立方分米有多大的空间。再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你能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吗?
学生动手比一比。
师:同学们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生1: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生2:魔方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生3:有的一块豆腐的体积也接近1立方分米。
……
4、认识并体验1立方米。
(1)引导学生概括出1立方米的概念,并介绍1立方米的字母表示。
师:根据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概念,你能猜一猜什么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吗?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师:真棒!你们都是数学家了。那能说出1立方米怎样用字母表示吗?
生:1m3
教师肯定,并板书:1立方米 记作:1m3
(2)师生合作,搭建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看1立方米有多大,并请几名同学站到里面试一试。
教师拿出3根1米长的木条。
师:现在,我们用这3根1米长的木条,在墙角搭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1立方米有多大?
师生一起搭建。
师:看,搭出的空间就是1立方米。想知道这里面能站几名同学吗?谁想来试一试?
指几名同学实际钻一钻。
五、简单应用
1、教师实际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
师:同学们已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师仿照教材88页图,用4个1立方厘米模型搭建一个长方体。
师:这个长方体是用四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是4立方厘米。
2、学生随意搭长方体,并指出体积是多少。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做法的机会。
师:同学们用你准备的小正方体,随意搭建一个长方体,并说一说它的体积是多少?
教师巡视检查后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用6个小正方体搭建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6立方厘米。
●我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建了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8立方厘米。
……
六、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读题后自己填空,再交流。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搭建立体,大家都很认真,现在请打开教科书89页,看“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后,自己数并填空。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1:(1)的体积是13立方厘米。
生2:(2)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
师:第二个立体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分层数的,上层有5立方厘米,下层也有5立方厘米,合起来是10立方厘米。
学生只要表达明白自己数的方法即可。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写体积单位。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2题,这三件物品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题中给出了每件物品体积的数,却没有给出单位,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填出来。
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铅笔盒的体积单位一定是立方厘米。因为3立方分米就有好几个铅笔盒那么大。
3、“练一练”第3题,用12个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立体,并交流。
师: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摆后交流。
可以摆出不同的立体。
七、问题讨论
学生认读题后,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了解它们的联系和不同。
师:同学们认真读一读89页问题讨论的内容,小组讨论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单位?它们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1cm是长度单位,1cm2是面积单位,1cm3是体积单位。
●不同:1cm是计量线段或物体长短的计量单位;1cm2是计量平面大小的计量单位;1cm3是计量物体体积大小的计量单位。
●联系: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教学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