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鲍奇林,来自于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今天我实验说课的题目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节选自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实验教学目标
在研究教材和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其中“通过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则是本节课最大的难点。
实验内容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通过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探究实验,知道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二是通过小组观察研究瓦楞纸板的形状与结构,尝试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做出解释。三是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一些简单工程设计,并在课外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实验方法设计
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利用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不应该止步于课堂,所以我还采用了模型制作的方法延续了学生的探索之路。
实验过程设计
首先我将通过播放一段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的视频,引入课题,然后展示几种不同形状的钢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之后分组进行活动一:探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一下我对教材上这个实验的理解与改进。
教材中提供的方案是:在两边堆一样高的书,调节好架空的距离,然后分别架上不同形状的纸梁,最后尽可能在中间的地方逐渐添加垫圈,直至纸梁压垮,记下数据,以此时的垫圈数减一作为该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很明显变量是纸梁的形状,而架空的距离、放垫圈的位置、形变的程度等无关变量都应该是一样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要想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是十分困难的。
最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实验过程中,架空的距离调节与控制较为不便。
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一开始用尺子量出架空的距离,然后在实验中保持不变。但在后期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容易不小心推动两端的书,导致架空距离发生改变。
②不同形状的纸梁放垫圈的位置不定。
虽然要求在纸梁中央放置垫圈,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中间的理解不同,而且随着垫圈数量的增加,很难保证一直放在纸梁的中间。
③圆形纸梁不易放垫圈,易滑落。
圆形纸梁两边的弧度导致一般的垫圈很容易滑落,实验过程中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实验,耽误时间。
④形变程度不统一,也不易发现。
对于不同形状的纸梁形变到何种程度才算压垮,教材中并没有给出确定的标准,实际操作中一般以接触到桌面为准,但是由于观察的不便,学生经常会在纸梁接触到桌面以后继续添加垫圈,导致实验数据的不严谨。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对该实验有了一些新的设想。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我的设计思路:①在一个底座上安装两个轨道,并且刻上距离,然后在上面安装两个可以在轨道中滑动且方便停止的置物板,这样既能根据不同长度的纸梁调节架空的距离,又能保证实验过程中架空的距离不会发生改变。②在纸梁的上下中间的位子做个标记。③将电池和蜂鸣器串联成一个简单电路,一端固定在底座的中央,一端连在纸梁的中央,这样当纸梁接触到底座时,蜂鸣器就会发出警报声,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醒学生停止加垫圈,保证实验数据的严谨性。④用磁铁替代垫圈,放置在标记处,这样就能解决垫圈位置不统一、垫圈容易滑落的问题。
这是我最终制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能够很好地实现我的设计方案。下面我想以圆形纸梁为例,通过一段视频来演示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过程。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1.两边高度一致
2.架空的距离方便调节
3.置物板方便固定
4.四根直杆可以防止纸梁滚动
5.金属材料,方便连接电路
用学生中流行的巴克球代替传统的垫圈,也是我实验改进的一部分。巴克球具有很强的磁性,能够固定在中间的位置,且不易滑落,这是其一。巴克球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满足不同厚度纸张的需求,这是其二。巴克球颜色各异,且可塑性极强,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寓教于乐,大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这是其三。
有了这样的装置,学生们就可以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实验了,并且能够得到科学严谨的实验数据,最后再进行交流总结,就不难得出“改变形状,能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结论了。
活动二:分组观察研究瓦楞纸板
联系收快递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瓦楞纸板可以承受重物?”然后分组进行观察,了解瓦楞纸板的结构,最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尝试解释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
在本节课的最后,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尝试用若干张纸设计并制作出一个既美观又坚固的桥面,这样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体验、学以致用,也能为后面《造一座纸桥》做好铺垫。
实验教学反思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够很好地保证实验的公平性,真正实现单一变量原则,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
利用蜂鸣器发出警报声将电学与工程学相结合,强调了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
无论是一开始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的视频导入,还是巴克球的应用、瓦楞纸板的观察,以及课外桥面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
以上就是我实验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的耐心聆听,期待您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