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 维护生态平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8 维护生态平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09 20: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生物与环境》第八课内容。整个单元的教学由8个主题活动组成。要求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最后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动植物,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
《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破坏活动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引发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研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2、科学知识目标
在学习中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各种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关系,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能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通过学习能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主动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落实为行动。
教学重点:应用已学知识解释维护生态平衡的原理。
教学难点:解释并推断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因,继而进一步解释并推断我国北方频繁引发沙尘暴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视频、图片资料、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这样一个游戏,有老虎、棒子、鸡和虫,已经有同学知道了,谁来说一说游戏规则?
同学之间玩游戏。
(二)导入
其实在自然界中,有近200多万种的生物,这种弱肉强食的事件不断发生,营造着一个永不停息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草原上生物之间的关系,一起来讨论如何来维护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草原上的生态平衡(鹰、兔、草)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说一说草原留给你什么印象?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草原生态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
看了这些美丽的草原图片以后,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这么多动植物,它们彼此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我们选择其中的几个来研究!
(出示鹰、兔、草的图片)
在这条食物链中,假如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四人小组内讨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着、相互制约着,其实还不是这么简单,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生物,还有一些非生物,比如:水、空气、阳光等,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在现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失去平衡,导致一些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要维护生态平衡。
刚才的讨论是在基本没有人类活动的情况下的分析,那么在有人类活动的草原上,哪些行为会造成原上的动植物在快速地减少呢?
(三)、沙尘暴
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草原生态失去了平衡,大自然也发怒了,因为没有植被,强风将地面大量的尘土吹起,使空气浑浊,从而引发了沙尘暴。
(播放沙尘暴视频)
看了这沙尘暴的影片,你想说什么?
(四)、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师:为了发展经济,人类采取了许多的办法,可是却破坏了一个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的北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四人小组内讨论是人类的哪些干扰引发了草原的生态失去平衡?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五)、介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为拯救和修复日趋脆弱的三江源地区环境,我国政府于2005年8月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构筑起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这一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的生物与环境的最后一课,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失去平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播放了沙尘暴的图片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基本上按教学预设在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研究“维持生态平衡”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提出的话题,学生基本上能展开讨论,只是讨论的内容比较肤浅,深度不够,教学比较平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调整:
1、大量使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如:“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有什么感受?”,“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象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也引起了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其实,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观点差异越大,求异思维越丰富,课堂教学也就因此而亮丽。
2、借助追问,寻求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使课堂的生成性更强。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追问,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来追寻学生的思维轨迹,来活跃课堂气氛,来制造学生求异思维的闪光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这些追问,都能引起学生细节的记忆,要求学生从具体的事物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
3、丰富的直观课件,为生成性课堂提供了基础。
草原、沙漠和沙尘暴对本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很熟悉,为了让学生对草原、沙漠和沙尘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制作了丰富的CAI课件,收集了主题为生态平衡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对生态是否平衡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