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30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件(30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09 08:48:56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
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图示法: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串联本课相关内容
2、学法:
(1)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的变迁(设计意图:视频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简洁明快,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为后面内容做铺垫,做到首尾呼应。)
(二)、推进新课
1、展示本课课程标准并让学生齐读,在黑板右侧书写本课课程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知识,学习有的放矢)
从时间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重组(意图:让学生对同一时期交通、通讯领域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第一幕、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的交通与通讯
第二幕、 韬光养晦卅载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交通与通讯
第三幕、厚积薄发一朝扬名 -----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与通讯
(三)讲授新课
第一幕、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的交通与通讯
1、让学生起来回答上对应内容(意图:检查一下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答完,进行点拨(意图: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铁路
1876年,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 ;
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 ;
1909年,中国人设计第一条铁路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建设缓慢, 、 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
,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进入我国,垄断了中国的水运业;
2、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
航空
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
1920年,首条空中航线—— 航线
至1949年,航线52条,总长近八万千米。
电报
19世纪70年代, 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1877年,中国第一条 在台湾架设;
20世纪初,上海建立 。
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民国到1949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0.05%
3、【合作探究】探究3个问题:“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导引出“近代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通过此问题提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毕竟缓慢中也有发展,再引出下一题“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意图:图片和材料分析得出,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探究一: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
材料一:英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于1825年由史蒂芬逊主持修建,而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
材料二:1911年,中国铁路总共9968.5公里,而美国已经拥有281934公里了。
材料三:铁路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而西北、西南,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探究二:近代铁路发展缓慢原因 ?
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唐胥铁路,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如每造铁路“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马拉火车
材料二:
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强调 “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但民国时期,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探究三: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材料三: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创设有线电话局。此后英、美商人也相继开办电话业务。为了打破外商的垄断,清政府于1902年拨款在南京创建了自己的电报局。
材料四:

冯如 詹天佑
第二幕、 韬光养晦卅载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交通与通讯
1、(导入)虽然旧中国交通通讯缓慢中发展,但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给新中国留下了一穷二白、经济残破的烂摊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进行了积极恢复和发展,努力赶上时代潮流。看一下这一时期的成就。
2、表格一起展示
铁路
铁路(1958年) 铁路(1962年),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联系.
公路
建立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
国家统一管理,发展较快
航空
民航发展有限
电讯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电讯网络形成。
第三幕、厚积薄发一朝扬名 -----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与通讯
1、(导入)30年的韬光养晦,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厚积薄发。让我们走进第三幕,看看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如何扬名于世的。
2、活动:让学生起来回答上对应内容(意图:检查一下学生预习情况)
铁路
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
“九五” 末(2000年),亚洲第 位、世界第 位;
年以来,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003年,上海,世界第一条
2006年, 全线通车
公路
90年代后,家用汽车增多;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
水运
90年代以后, 、 、 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影响
航空
航线、航班增加,世界民航大国
电讯
近年来,通过 发送电子邮件
3、中国铁路机车速度发展示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中国铁路机车速度发展示意图(意图: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总结出结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合作探究: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意图: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集思广益,提高答案的正确性、全面性)
【合作探究】问题: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一:“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开,吃穿都来。”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礼教中,讲究“男女授受不亲”。 而在清末火车上却有这样情形:“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材料三: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的中试名单送到天津,再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
材料四:2007年实施第六次火车大提速后,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压缩了20-30%,如北京至上海,压缩了2小时。
5、联系两会(意图:结合两会实事,达成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产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四)实战练兵(意图:检测的结果能反映和暴露出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为下一步及时调整教与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板书设计:本课小结
1、活动:先让学生回答总结再展示。(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必须做好课堂总结。同时也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框架结构,更易于整体把握,更直观。)
2、通过学习近现代交通、通讯,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六)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选择一定数量和本课所学内容相关习题,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七)课后反思: 根据本课内容中图片较多,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
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我通过图片的展览、提问、讨论等
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
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
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
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课件30张PPT。历史学科 高一年级 人教版本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幕 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1840 —1949)
第二幕 韬光养晦卅载发展
(1949 —1978)

第三幕 厚积薄发一朝扬名
(1978 —至今) 第一幕 夹缝之中艰难求生
----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的交通与通讯1876年,淞沪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辛亥革命前夕,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建设缓慢,西南、西北,基本没有铁路交通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1920年,首条空中航线;至1949年,航线52条20世纪初,汽车出现;民国时期,受到限制1872年,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无线电报局。19世纪80年代,外国设电话局;20世纪初,第一个电话局;到1949年,普及率0.05%材料一:英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于1825年由史蒂芬逊主持修建,而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于1881年建成。
材料二:1911年,中国铁路总共9968.5公里,而美国已经拥有281934公里了。
材料三:铁路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而西北、西南,基本没有铁路交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地域发展不平衡探究一:材料一: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唐胥铁路,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的皇陵,山川之神不安”,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近代铁路发展缓慢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反对;
传统迷信思想影响;
资金和技术匮乏探究二:马 拉 火 车材料二:近代铁路发展缓慢原因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探究二: 近代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材料三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强调 “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但民国时期,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政局动荡根本原因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探究二:封建顽固势力反对;
传统迷信思想影响;
资金和技术匮乏外国资本的控制。 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探究三:材料一 依靠政府的支持,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 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二: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1、政府的大力提倡;洋务运动的推动2、军事需要材料三: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创设有线电话局。此后英、美商人也相继开办电话业务。为了打破外商的垄断,清政府于1902年拨款在南京创建了自己的电报局。3、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材料四:“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4、先进中国人的推动总结中国近代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5、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1、政府的大力提倡;洋务运动的推动2、军事需要;3、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4、先进中国人的推动;密集的公路网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第二幕 韬光养晦卅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与通讯宝成(1958年)兰新铁路(1962年)建立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国家统一管理,发展较快民航发展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电讯网络形成。第三幕 厚积薄发一朝扬名
----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与通讯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
“九五” 末(2000年),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003年,上海,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90年代后,家用汽车增多;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90年代以后,受到影响航线、航班增加,世界民航大国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中国铁路机车速度发展示意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问题: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合作探究材料一:“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开,吃穿都来。”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礼教中,讲究“男女授受不亲”。 而在清末火车上却有这样情形:“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材料三: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
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的中试名单送到天津,再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材料四:2007年实施第六次火车大提速后,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压缩了20-30%,如北京至上海,压缩了2小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节奏。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升华·交通通讯进步的影响必修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总结: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
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方式,加快 了生活节奏。合作探究消极影响造成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
造成城市交通拥挤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2019年“两会”进行时,中国科技互联网领军人物们纷纷拿出政协提案,其中,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物联网、5G通信技术等成为高频词汇。 “5G网络”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属于4G网络的升级版。5G网络相比4G网络最大的区别就是速度快,4G网络最大网速峰值可以达到1G的上网速率,而5G则可以最高达到10G,甚至更高,速率可以达到前者的上百倍。重庆轻轨交通1、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 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课堂小测试A 2、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C 3、“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D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课堂小结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表现
影响积极
消极 表现
特点
缓慢原因
发展原因 近现代不同发展说明国家独立是其发展的前提【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比较近现代交通、通讯,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要坚持科教兴国;
要坚持改革开放;
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学习外来文明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要与时俱进 … …谢谢指导!
评测练习
【测评练习】
1.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但未过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清政府维护人民利益 B.中国人不需要铁路
C.维护清朝统治 D.对近代文明的无知
2.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 )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东省铁路的修建
3.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
4.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 )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 D.发昌机器厂成立
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电报通讯 D.航空
6、材料一  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不得不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材料二  火车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毕竟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显。”
材料三
2003年上海开通商业性磁悬浮列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运输业在百般阻挠下仍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