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有两处景物描写,第一处轻快明丽,第二处阴郁浓重,实际上是人们的两种心境的反映。
B.于勒的生活经历了三个阶段:生活荒唐,花了哥哥很多钱——国外发了财——穷困潦倒地回国。
C.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因此“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D.小说中的“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虽然他也渴望叔叔于勒发财回来,把自己一家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但他发现叔叔是个穷水手后,默念“我的亲叔叔”,并自作主张地给了10个铜子的小费。
(C 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赵本山的小品《说事儿》,又一次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B.从隔壁房间里飘出一股清香的龙井茶的香味。
C.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D.为了避免不发生交通事故,学校在转弯口装了路灯。
(D 避免和不连用 双从否定等于肯定应该把“不”字去掉)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
心理
肖像
C.语言
D.神态
(A 这句属于心理描写)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
A.心理
B.肖像
C.语言
D.神态
(A 这句属于外貌描写)
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
A.心理
B.肖像
C.语言
D.神态
(C 这段属于语言描写)
6.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用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
A.心理
B.肖像
C.语言
D.神态
(D 这句是神态描写)
7.《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开端 于勒( )
A.盼
B.遇
C.赞
D.躲
(A 故事的开端是盼于勒)
8.《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发展 于勒( )
A.盼
B.遇
C.赞
D.躲
(C 小说发展是赞于勒)
9.《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发展 于勒( )
A.盼
B.遇
C.赞
D.躲
(B 小说的发展是遇于勒)
10.《我的叔叔于勒》小说的发展 于勒( )
A.盼
B.遇
C.赞
D.躲
(D 小说的结局是躲于勒)
课件27张PPT。我的叔叔于勒[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101501R910415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写作背景壹学习重点生字词贰梳理文章内容叁了解作者莫泊桑及
写作背景壹莫泊桑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背景资料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是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学习重点生字词贰检查字词拮据 栈桥 煞白
撬开 诧异 牡蛎
别墅 皱纹 褴褛
女婿 嘟哝
(jié) (zhàn)(shà) (qiào) (chà) (mǔ lì)(dū?nong) (xù) (shù) (zhòu) (lán?lǚ)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种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撬开用刀、锥等工具的一头插入缝 中,用力压另一头,使原先闭合的东西分开。。褴褛(衣服)破烂。诧异觉得十分奇怪。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字词释义梳理文章内容叁 文题中的“我”指作品中的小男孩若瑟夫。标题既表现了“我”和于勒之间的血缘关系,也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题目解说1.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整体感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简介菲利普一家的情况。1.我小时候.……
2.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4."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整体感知
部分解:第一部分(1-4段),故事的开端
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5.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整体感知过渡段,承上启下。下面是插叙。6.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整体感知插叙于勒的过去,交代他成为“全家的恐怖”的原因—
胡作非为、挥霍家产。7.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8.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整体感知于勒的第一封来信,使他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一下子从“坏蛋”“流氓”“无赖”变成“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10.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
1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整体感知于勒的第二封来信,使他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身价更高了—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12.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13.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14."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5.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整体感知竭力渲染、铺排,表现菲利普盼于勒竟到了望眼欲穿的地步!这位后文写于勒再次变为“全家的恐怖”做了铺垫。17.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18.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整体感知由二姐将结婚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去哲尔赛道旅行的情节。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二部分(5-19段),故事的发展—
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5.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
19.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三部分(20-47段),故事的高潮—
巧遇于勒。20.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
47.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48.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整体感知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紫色的阴影”语义双关,既实指哲尔赛道,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49.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整体感知结尾既与开头照应,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盼”与“躲”的对比中,体现了世态的炎凉,耐人寻味。整体感知部分解:第四部分(48、49段),故事的结局—
躲避于勒。48.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49.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
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
这是故事的结局。全文共分四部分。小结我的叔叔于勒开端(1—4)
盼于勒发展(5—19)
赞于勒高潮(20—47)
遇于勒结局(48—49)
躲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为线索了解了作者莫泊桑及写作背景一二学习了重点生字词学习小结三梳理了文章内容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