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 )
A.鲁迅
B.顾颉刚
C.陶行知
D.梁启超
(B 考点:正确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解析:《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
2.以下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墨守成规 不拘一格 寸步难行 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 不攻自破 耳目一新 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 入木三分 孤方自赏 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 见多识广 开卷有益 拾金不昧
(C 解析:C.孤芳自赏)
3.下面各句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只有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D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4.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D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文章的前两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5.不是课文论点的句子是( )
A.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B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是主观思想。)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 D 解析:A.辩论 B.虚妄 C.锻炼)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能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7.这段文字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
B.臂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C.做学问也是这样
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A 解析: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起过渡作用。)
8.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A 解析:譬如……是举例论证)
9.给这段文字分层,最正确的应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①
(A 解析:①/②③/④)
10.下列能作为选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及做学问的第一要义。
B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C.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D.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忧,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A 解析: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对应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及做学问的第一要义。)
课件28张PPT。怀疑与学问[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10260201R910518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顾颉刚及写作背景了解相关文体常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顾颉刚及写作背景壹顾颉刚顾颉刚: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代表著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尚书通检》等。背景资料 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便记入笔记本里。? 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了解相关文体常识贰 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论据论证事实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叁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从表面看两者是并列的,实际上文章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题目解说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一部分(1—2段),
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整体感知
段解:说明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又只能靠它做学问。
4.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整体感知句解: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进行一番思考,不应随随便便就相信。4.②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
句解:阐明什么是怀疑精神,并指出“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4.③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整体感知句解:举例论证: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3.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4.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
论述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5.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6.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句解: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几段所论述的观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用词精当,是精心提炼的关键语句。6.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整体感知句解: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理,再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③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整体感知句解:列举戴震的例子,从正面论述一切学问家的做学问的态度,使论证更加典型,更有说服力。6.④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整体感知句解:列举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使论据有中有外,更充分、更全面、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6.⑤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整体感知句解:“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四个“常常”概括了怀疑精神的精要。6.⑥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整体感知句解:三个“新的……”突出了怀疑精神在发明史上的作用。6.⑦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整体感知句解: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一(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梳理结构二(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三(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结构图解怀疑与学问提出论点
(1、2)分论点一:
(3、4、5)分论点二:
(6)学则须疑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传说书、学问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怀疑创新怀疑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了解作者顾颉刚写作背景了解相关文体常识学习小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