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创造宣言(同步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5.20.1创造宣言(同步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09 11:11:51

文档简介

1.《创造宣言》的作者是( )
A.鲁迅
B.顾颉刚
C.陶行知
D.梁启超
(C 考点:正确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解析:《创造宣言》的作者是陶行知)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挥豪  
B.封锁 毕竞
C.自暴自弃 走头无路
D.众叛亲离 懦夫
( D 考点:A项的“挥豪”应为“挥毫” B 项的“毕竞”应为“毕竟” C项的“走头无路”应为“走投无路”)
3.本文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议论文
C. 说明文
( B 考点: 解析:文章有部分记叙的文字,但记叙的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
A.米开朗琪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
(A 考点: 解析:反驳“年纪太小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爱迪生的事例,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和哥伦比亚的事例。)
5.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
(错 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对 本文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反驳错误观点,如在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的事例。)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正确 本文是在批驳完五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中心论点的。)
8.作者在文章结尾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创造信念( )
(错 文章的结尾:“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
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对 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对 这里运用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
课件30张PPT。创造宣言[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11010201R910520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陶行知及写作背景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贰了解作者陶行知及写作背景壹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教育问题》等。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贰“宣言”是“公开说出;散步;宣讲”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公开说说创造。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书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题目解说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一部分(1段),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2.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整体感知
段解:指出美术家的创造是造石像。
3.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整体感知
段解:指出教师的创造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整体感知
句解:比喻“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3.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4.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二部分(2-4段),
指出教育者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5.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整体感知段解:批驳第一个错误观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6.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整体感知
句解:排比/对比三个“单调无过于”的句子既用了排比,又用了对比,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批驳“生活过于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7.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整体感知
段解:在第6自然段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提出观点。也批驳第二个错误观点——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8.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整体感知
段解:批驳第三个错误观点——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9.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整体感知段解:批驳第四个错误观点——自己太无能,不能创造。10.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整体感知段解:批驳第五个错误观点——陷入绝境,不能创造。11.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整体感知段解:得出结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皆能创造。5.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8.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
9.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10.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11.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三部分(5-11段),
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述如何才能创造。12.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整体感知段解: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13.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被泰山树苗听见,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那一缕是树苗的,那一缕是茅草的化身??整体感知段解:东山樵夫没有创造的割草工作,使原本有更大贡献的树苗和茅草有了相同的结局。14.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整体感知段解:樵夫不会创造性的工作。15.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整体感知段解:热切呼换,表达了作者渴望创造的思想感情。16.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整体感知句解:紧扣文题,提出作者的宣言。12.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
16.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整体感知部分解:第四部分(12-16段),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于创造。论证思路(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人类离不开创造。第四部分(第12~16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创造。第二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二部分(第2~4段):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创造宣言引出话题:创造鼓







造教育者的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批判错误的观点发出号召:献身于创造理清文章结构环境平凡
生活单调
年龄太小
太无能了
陷入绝境了解作者陶行知写作背景一二学习小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