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四季交替
C.海洋上最先看到的是船的桅杆
D.水往低处流
2、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是 ( )
A.远去的帆船比桅杆先消失 B.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C.发生日食现象 D.麦哲伦环球航行
3.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C.过去的测量有误 D.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
4.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此地是 ( )
A.赤道 B.井冈山
C.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 D.延安
5 .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地球卫星照片
C.月全食形成过程 D . 大海中帆船在远处逐渐消失的过程
6 .如果你乘船在海上旅行时遇到一座灯塔,你看到整座灯塔的过程是( )
A 从上到下依次出现在你的视野中 B 从下到上依次出现在你的视野中 C 塔顶和塔基同时在你的视野中 D 一直在你的视野中存在
7. 由外到内地球内部结构可分为( )
A 岩石圈 、 地幔 、 地心 B 岩石圈 、 软流层 、 地核
C 地壳 、 地幔 、 地核 D 地核 、 地幔 、 地壳
8 . 岩石圈的范围是(????????????? )
A 地壳 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
9 .麦哲伦自西向东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此次航行先后经过的大洋依次是( )
A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D 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是有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 B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C 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 地壳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答案 1--5 CCBAA 6--10 AC BBB
课件19张PPT。主讲人:杨 娟 慕 课 联 盟 课 程 开 发 中 心 www.moocun.com[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504010202Z810301YJ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浙教版《科学》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小 结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大小
地球内部结构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大地是一个圆盾,由
三头大象驮着,站在
乌龟背上盖 天说:天圆地方
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船只离去活动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如图3-3)。把铅笔的竖直朝下,分别把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的头随着位置的变化发生的变化。1.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不同的是 。那是因为 。
2.通过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篮球篮球是球形地球的形状是球形,船在行驶过程中船只被遮挡月食----亚里士多德麦哲伦航线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思考与讨论1.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2.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1)登高望远(2)天涯海角总走不到边(3)飞机上看地平线……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地球的大小地球半径: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地球赤道周长:4万km识记思考与讨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4×107米÷1.5米≈2.66×107(人)
地球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地球内部的结构划分依据——地震波地球的内部圈层1910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约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说明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1914年,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洋壳(6km)陆壳(33km)平均17km2900km平均17km莫霍界面地壳:
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壳5000km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软流层地幔地幔:
17km2900km5000km1000km岩石圈古登堡界面外地核内地核地核:地核2900km5000km固态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的内部圈层和温度 越靠近地心温度越大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约0~17千米)地幔(17~2900千米)地核(约2900~6371千米)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地核岩石圈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