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09 13: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结合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认识南京临时政府建立的意义。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够了解清帝退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的史实,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具体内容,能够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教学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一
孙中山像及《大总统誓词》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后不久,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诞生有何意义?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制定又有着怎样的背景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二、讲授新课 (一)共和肇始——中华民国的诞生
1.背景
材料二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要学生特别注意“宣布独立的省”有哪一些及对应的位置。通过这张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形势的发展态势。
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武昌起义的胜利为这个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过
教师讲述:然而,在什么地方建立中央政府,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革命党内部存在着矛盾。武昌是首义之地,黎元洪认为应将中央政府设于武汉。并于1911年11月7日通电各省派代表去武昌,筹组临时政府。但黎元洪的意见很快遭到来自江浙等省代表的反对。
材料三 11月11日,江苏都督程德全和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开会,筹建政权,理由是上海位居交通枢纽,又为列强注视之地。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代表来沪。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768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临时政府应设在哪个城市?(参考答案:上海。)
教师讲述:这样,便形成了武汉、上海两个中心。由于黎元洪方面坚持在武昌开会,并表示在黎的通电发出后,已有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复电即日派代表到武昌。在这种形势下,上海方面同意各省代表转赴武昌开会,协商组织临时政府事宜。当各省代表陆续来到武昌的时候,武昌全城皆在清军炮火的威胁之下,代表们只得跑到汉口开会。
材料四 会议尚在进行时,获悉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各省代表认为以南京作为中央政权的所在地更为合适,遂于12月4日议决在南京筹建临时政府。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9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设问:各省代表最终决定在哪个城市设立临时政府?(参考答案:南京。)
材料五 12月29日上午10 时,各省代表齐集南京丁家桥原江苏省谘议局,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到会者……共17省45位代表。……选票为每省1票,共17票。获三分之二以上选票者当选。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当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92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设问:孙中山高票当选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之中享有崇高威望。)
教师讲述:以孙中山多年奔走革命的光辉业绩,在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由孙中山领导组织临时政府,乃众望所归。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3.意义
材料六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统治,也同时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78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说一说中华民国诞生的意义。(参考答案:中华民国的诞生不仅结束了260多年的清朝统治,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过渡)然而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不足百天就归于失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二)共和梦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南北和议
教师讲述:如前所述,武昌起义与各省的相继光复,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清王朝处于分崩离析状态。清政府为继续挽救危机,一方面,于1911年10月30日由清廷下罪己诏,表示治国无方,要继续实行宪政改革;另一方面,决定借用袁世凯的实力反击革命力量。由此,袁世凯全面控制了清政府的军事、政治大权。
材料七 在清军攻占汉口后,袁世凯并未积极进攻武昌,因为他已明显感到自己在清政府与革命势力之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还要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他一面奏请清政府暂停军事行动,11月5日获准命各军停进;一面派人与黎元洪联系议和。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02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设问:袁世凯为什么暂停军事行动主张议和?(参考答案:谋取更多个人利益。)
教师讲述:袁世凯的意见被黎元洪拒绝,清军再次发动进攻,武昌局势危急。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再提停战议和。12月9日,双方停战。袁世凯乃委托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武汉。南方公推伍廷芳为议和代表。双方原定在汉口举行谈判,后因战局影响,改在上海举行。15日,英国则串通日、美、德、法、俄6国公使分别向交战双方代表递交同样内容的照会,强调:
材料八 中国目前的战事如继续进行,不仅使该国本身,而且也使外国人的重要利益和安全,容易遭到严重的危险。……吁请双方代表团注意,必须尽快达成一项协议,以便停止目前的冲突。
——胡滨:《英国蓝白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1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材料九 为维护在长江流域的经济利益,各国驻华公使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他们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还出动军舰在长江上示威,劫掠中国海关税收,以加剧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8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革命什么样的态度?(参考答案:干涉南北议和,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打击南方革命势力。)
教师讲述:对于中国革命,列强是持反对态度,但是面对中国当时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列强也清楚不能直接武装干涉,所以采取了不承认、限制等方式,打击南方革命势力。18日,南北双方首次会议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召开。25日,在孙中山从美国归来。孙中山认为,清廷尚未被推翻,革命目的未实现,反对与袁世凯进行妥协。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材料十 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军为主体的清军在对武昌的进攻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他们对如何抗击袁世凯缺乏必要的信心,许多人表现出与袁氏谈判的浓厚兴趣;另一些人则希望利用袁世凯手中的军队胁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只好让步,答应只要袁世凯迫清帝退位,赞成共和,他“即可正式宣布解职”。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8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孙中山让步的原因。(参考答案:一是西方列强的压力;二是南京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三是北洋新军的强大。)
教师讲述: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之后,立即加紧了逼宫的步伐。
2.清帝退位
材料十一
《清帝退位诏书》
教师讲述: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朝见听政的隆裕太后。在太后面前,袁世凯泪流满面,长跪不起,密奏太后:仅靠北洋军队无力防卫京师,此时,唯有皇帝退位,实行共和,换取优待条件外别无出路。袁世凯态度的突变,清廷没有丝毫准备,皇族宗亲们争吵不休,隆裕太后左右为难,无法决断。袁世凯见状,便授意段祺瑞等50余将领从前线发回电报,强烈要求清帝退位。皇室大臣见大势已去,纷纷出逃到天津等地的外国租界。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3.袁氏窃权
材料十三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讲述:孙中山得悉清帝退位诏书及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报后,为了实践让总统职位给袁世凯的诺言,于2月13日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孙中山虽然让位给袁世凯,但对袁世凯并非没有保持戒心。在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时,孙中山附有三个条件:
材料十四 (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循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83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孙中山提出三个条件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第一,建都南京,把袁世凯调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老巢,以削弱其势力;第二,用《临时约法》约束袁世凯,防止他实行封建军事独裁。)
教师讲述: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过渡)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不足百天,许多政策未及实践。但是它在这样短暂时间内,却做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共和遗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教师讲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将国家的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的基石。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初期,尚来不及制定完善的宪法,因而于3月11日颁行了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十五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78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参考答案: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材料十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78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
教师设问: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参考答案:三权分立。)
2.性质
材料十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结合教材讲述:从内容可以看出,《临时约法》是依据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制定的。它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虽然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课堂小结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不可抗拒的潮流。经过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艰苦奋战,最终创建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虽然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归于失败,但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四、板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共和肇始——中华民国的诞生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二) 共和梦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南北和议
2.清帝退位
3.袁氏窃权
(三)共和遗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2.性质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指要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