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1.《孤独之旅》选自( )
A.《草房子》
B.《红瓦》
C.《山羊不吃天堂草》
D.《漂亮朋友》
(A 考点:正确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解析:《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第八章 )
2.《孤独之旅》的作者是( )
A.鲁迅
B.曹文轩
C.莫泊桑
D.雨果
(B 考点:正确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解析:《孤独之旅》的作者是曹文轩)
3.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C.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解析:A项把热气比喻成炊烟;B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C项和D项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C.只要我们领会了书中的精华,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D.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
(D 解析:A项“突然”和“渐渐”语意矛盾,删去其一;B项成分残缺,应删掉“使”;C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只要”改为“只有”。)
5.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嬉闹xī
B.掺杂chān
C.撩逗liáo
D.胆怯què
(D 考点:正确识记读音 解析:胆怯qiè)
6.对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实:丰富、富裕。
B.嬉闹:嬉笑打闹。
C.歇斯底里:形容非常劳累
D.驱除:赶走,除掉。
(C 考点:正确理解词意 解析: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下列句子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父亲 也是有慌张的。
(2).当他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 已经是一大片了。
(3).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 地对前方感到迷茫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4).他们 才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A.居然 突然 忽然 显然
B.显然 居然 突然 忽然
C.显然 居然 忽然 突然
D.忽然 居然 突然 显然
( C 考点: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解析:显然 居然 忽然 突然)
8.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他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B 解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没有用到修辞手法。A.比喻句C.D.是拟人句 )
判断题:
9.“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
(正确 解析:无家的飘游者——长成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
(正确 解析:芦荡从压抑——开阔芦荡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
课件33张PPT。孤独之旅[慕联教育同步课程] 课程编号:TS1810150201R910415DH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丁叮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曹文轩及写作背景学习重点生字词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文轩及
写作背景壹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背景资料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 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学习重点生字词贰嬉闹 掺杂 撩逗
凹地 胆怯 戳破
驱除 寻觅
xī chān mì liáoāoqièchuōqū检查字词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梳理文章内容叁 “孤独之旅”不仅指杜小康在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指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信、自豪的人生之旅。题目解说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一部分(1段),故事的开端
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3.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整体感知段解,杜小康初次背井离乡,非常想家,父亲对他回家的请求置之不理。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整体感知段解,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9.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整体感知段解,到达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的生活,从中表现了父亲坚毅果敢的性格。12.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整体感知段解:四周无一户人家,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整体感知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2-19段),
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
19.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20.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21.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整体感知段解:通过对目的地——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24.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整体感知段解:作者从视觉(如“青森森”)和嗅觉(如“清香”)两个方面写出了芦荡的美好,烘托出杜小康平静的心情。20.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
27.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在这一带芦荡放鸭,直到春天。整体感知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20-27段),
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整体感知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2-19段),
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20-27段),
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部分解:第二部分(2-27段),
故事的发展,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滩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30.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31."我要回家……"整体感知段解:这是第二次写杜小康想家。这是杜小康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想家是刻骨铭心的。35.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整体感知段解:过渡段,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36.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整体感知段解: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极写天气之恶劣,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写“鸭逃人找”做铺垫。38.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39.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0.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41.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整体感知段解:以上四段从鸭子逃后父子二人找鸭的行动、语言,正面写杜小康的“长大”。42.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整体感知段解:父亲没见到杜小康,给读者设下悬念。46.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整体感知段解:描写杜小康找到鸭后的深切感触。47.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整体感知段解:雨后天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后的欢愉心情。整体感知部分解:第三部分(28-49段),故事的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28.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
49.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50.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整体感知段解:写鸭们长大了,实则暗示杜小康也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于物,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整体感知部分解:第四部分(50-52段),故事的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大了。50.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
52.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理清结构全文共分四部分。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辍学离家)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
(苇荡放鸭)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
他感觉自己长大了。(搏击风雨)结局(50—52) :辛苦得回报,杜小康有了收获。
(终于长大)小结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中长大开端失学放鸭无奈发展离开油麻地
到达芦苇荡茫然 恐惧害怕 胆怯高潮安顿之后孤寂
不再恐慌夜雨找鸭长大
坚强结局鸭子下蛋惊喜了解了作者曹文轩及写作背景学习了重点生字词学习小结梳理了文章内容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慕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