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来品味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
通过品味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来分析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及难点】
通过品味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来分析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筷子一双
【教学方法】
指导诵读
师生互动
【教学构思】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经典篇目。从遣词造句上看,很能代表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而从布局谋篇上看,既能代表孟子的匠心独运,还能彰显孟子散文雄辩性的逻辑思维;从文中体现的旨意来看,能够具体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本文都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对本文的处理,大都把精力放在让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文言现象及背诵部分段落上,而对于以上提到的三点,一般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样的效果是,学生对文言现象的理解、记忆感觉枯燥不堪,对部分段落的背诵也是死记硬背,味同嚼蜡。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拟援引《古文鉴赏辞典》中有关孟子散文语言的评语,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依据“文约义丰”“清露滴梧”“鼓角齐鸣”等评语,让学生去品味分析文中词蕴含的丰富意蕴和句子变换的艺术魅力。
在词的方面,预设了两个虚词点的理解和两个实词点的理解,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三个虚词连用的妙处和“填然鼓之”中“之”的妙处;在句式方面,通过诵读有关语段,体会“清露滴梧”“鼓角齐鸣”的艺术魅力,并进一步分析句式变化的原则。
本节课,一方面希望以点带面,通过几个词和句的分析,能够体会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进而能理解文中蕴含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摒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
【教学流程】
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一双筷子,通过观察筷子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筷子外形中一头方,一头圆,蕴含的是古人“天圆地方”的信念。而古代农业对“天地”的高度依赖,使得中国人对天地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在筷子上设计上“天圆地方”也就顺理成章了。无独有偶,两千多年前,孟子在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中,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重温这次谈话——《寡人之于国也》。
利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文鉴赏辞典》中有关孟子散文语言特点的评语。
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预设的词句。(详见课件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反复品味预设的词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寡人之于国也》评测练习
反复诵读,分析体会下列加横线词的丰富内涵: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反复诵读,分析下列句式的特点以及这种句式和内涵的关系: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课件19张PPT。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学习目标:
一.诵读课文,品味孟子散文语言的特点。
二.通过品味词句,分析体会课文蕴含的丰富意蕴。《
简约清畅
文约义丰
辞微义显
——《古文鉴赏辞典》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辞微义显文约义丰尽心焉耳矣“焉耳矣”连用的妙处:
1.加强语气
2.语气里有“无辜、牢骚、不平、自矜”
3.与段末的“何也”呼应
辞微义显文约义丰填然鼓之“之”的妙处:
1.补充音节
2.强化“鼓”的顿挫感
3.渲染战斗氛围
辞微义显文约义丰王好战,请以战喻“好”的妙处:
1.投其所好,便于设喻
2.含蓄地批评梁惠王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辞微义显文约义丰“时”的妙处:
1.频繁使用“时”,是出于行文上浓墨重彩的需要
2.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要遵“时”,尊重自然规律,具体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3.与上文的“好战”,在结构上成呼应之势,体现孟子在布局谋篇上的逻辑性。“好”的妙处:
1.投其所好,便于设喻
2.含蓄地批评梁惠王
3.与下文的“时”,形成呼应之势。揣摩词义的方法:
1.反复诵读。
2.结合语境(句,段,篇,结构)。
句法灵活多变,简短者每句一二字,若清露滴梧,繁丰处妙语联翩,似鼓角齐鸣。散化与排偶交错,使语言节奏快畅淋漓,生出错落连绵的波澜。
——《古文鉴赏辞典》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清露滴梧鼓角齐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快畅淋漓错落连绵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探究句式变化的根本原则: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探究句式变化的根本原则:句式变化的原则:
1.行文上的详略。
2.表情达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