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09 18:35:58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东周历史分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3.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加深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诸子百家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时代发展潮流;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知识概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周之后东周的相关内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大动荡:(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大解放:(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 夏禹铸九鼎
教师: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同学们听说过问鼎中原的典故吗?那么,“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东周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
教师:展示PPT ,讲解东周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名称由来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新知讲解』
一. 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动荡
教师出示PPT 春秋列国示意图
学生:找出春秋五霸的相应国家及位置
教师补充:春秋五霸还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的说法,教材采用了流传较广的说法。
教师出示战国示意图
教师:春秋后期,晋国公室逐渐衰落,士大夫崛起。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领土,晋国灭亡。这一时期,公室丧失政权的还有东方的齐国,齐国本是姬姓吕氏的封国,从公元前489年-公元前379年,陈国田氏逐步取代了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从此,东周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七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学生: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及国家名称。
『材料引导』
思考:这三幅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思考并回答: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呈统一的趋势。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思考: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什么积极影响呢?
学生回答:中原各国居民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补充: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居于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认同了华夏观念。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自主学习』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经济——大发展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依据教材P10-1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提示: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学生完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出示PPT,介绍生产工具的演变: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器,通过工具材质的演变让学生感受生产能力的提高。
介绍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教师出示PPT,出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通过介绍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让学生体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如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范蠡和猗顿;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管仲。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大商人。相传,范蠡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总结春秋战国经济
三.春秋战国时期之政治——大变革
教师出示PPT,出示春秋战国时期形势示意图,教师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纷乱的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目标:富国强兵
变法运动:越国公仲连改革、魏国李悝改革、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魏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
结果: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变法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了。
『新知讲解』
教师播放视频,地处西陲的秦国为什么也走上了变法的道路呢?同学们看这段视频,边看边了解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背景。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商鞅变法的背景
『新知讲解』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于是让人在城门立了一个木桩,说如果有人能把这要木桩搬到南门,赏金十两。开始,人们半信半疑,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人去搬。于是,商鞅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二十两。这时,都有人做到了,那个搬木头的人也获得了赏金。这就是立木为信的典故,通过这个事情,商鞅获得了人们的信任。那么,商鞅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呢?
『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教师讲解商鞅变法的措施内容及其作用。
商鞅变法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改革最彻底
评价: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商鞅被车裂图。
教师:商鞅个人最终结果如何?学生回答
商鞅个人命运非常悲惨,但他主持的变法运动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
教师:变法结果成败与否,不以变法者个人的命运为评价标准,而是看它的变法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想问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变法运动的主要措施等内容,分析各国为什么开展变法运动?
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军事、政治、经济 、思想等方面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措施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时代背景和变法运动的主要措施,总结变法运动开展的原因
教师出示PPT
『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的改革者最终命运如何?学生回答
2.商鞅变法的措施被废除了吗?效果如何?学生回答
3.商鞅变法结果如何?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最后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政治保障: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5.有利的社会环境
『自主学习』
四.春秋战国时期之思想——大活跃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依据教材P1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主要背景(原因)
学生回答: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P11-1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新知讲解』
1.孔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被尊为“至圣”。
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仁”; 爱惜民力,实行德政
个人修养: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规范: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教育方面:“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主要事迹: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弟子整理为《论语》
补充:“克己复礼”克:克制。复:实践,实行。克制自己,践行礼仪。能使自己品行提升,才可能达到“礼”(西周之礼)。其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教师出示PPT论语经典语句,学生阅读体会孔子的思想
『新知讲解』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积极性: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
孔子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利于教育发展。
局限性: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保守性。
2. 生平:
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代表作是《老子》(《道德经》)。
主要思想:
哲学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哲学思辨:朴素的辩证法,事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方法论:物极必反、以弱胜强、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教师出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3. 墨家—墨翟: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韩非: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
兵家—孙武:讨论军事理论,代表作《孙子兵法》
名家—公孙龙:研究逻辑学
阴阳家—邹衍: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
1.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
① 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的主张(如“礼”等)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②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助于统一,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假如你是战国时期某国的国君,你更欢迎诸子百家中哪个学派的观点?为什么?
法家
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力。
『知识小结』
依据表格,总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主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阶级立场。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学生思考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总结认识: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课件43张PPT。2.诸侯纷争与变法
运动中外历史纲要 上课标要求1.知道东周历史分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3.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加深民族认同感知识概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1.大动荡:(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大解放:(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新知导入新知导入“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新知讲解时空坐标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0公元前476
公元前475公元前
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新知讲解一.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动荡春秋五霸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材料引导思考:这三幅图反映了 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呈统一的趋势。材料引导 材料: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国史概要》思考: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什么积极影响呢?中原各国居民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自主学习二.春秋战国时期之经济——大发展依据教材P10-1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提示: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推广都江堰、郑国渠治铁技术;分工更细货币流通;中心城市新知讲解新知讲解战国时期各国货币知识小结春秋战国经济 农业:工具技术:铁制农具、牛耕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生产方式:个体小农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手工业:冶铁、分工商业:货币流通、中心城市富商巨贾封建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 基础。自主学习三.春秋战国时期之政治——大变革结果: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建立起来目标:
富国强兵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新知讲解“立木为信”自主学习依据教材,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积极性;经济实力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连坐法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自主学习依据教材,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完成下列表格。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范围最广;
改革最彻底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新知讲解 孝公死后,商鞅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合作探究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变法运动的主要措施等内容,分析各国为什么开展变法运动?1.军事:王室衰微,战争频繁。
2.政治:士的活跃;地主阶级崛起,掌握国家政权。
3.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使用,封建经济兴起
4. 思想:法家思想受到欢迎。时代背景措施:
1.经济:发展封建经济
2.政治:确立、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3.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合作探究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及变法运动的主要措施等内容,分析各国为什么开展变法运动?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夺取兼并战争胜利;①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②阶级基础③内在动力原因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的改革者最终命运如何?2.商鞅变法的措施被废除了吗?效果如何?3.商鞅变法结果如何?为什么?合作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政治保障: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
5.有利的社会环境 自主学习四.春秋战国时期之思想——大活跃依据教材P1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的主要背景(原因)。自主学习四.春秋战国时期之思想——大活跃(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自主学习依据教材P11-1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新知讲解孔子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被尊为“至圣”。
思想主张:核心观念:“仁”; 爱惜民力,实行德政个人修养:克己复礼为仁社会规范: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教育方面:“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主要事迹: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弟子整理为《论语》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积极性: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孔子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有利于教育发展。
局限性: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保守性。新知讲解老子生平:
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代表作是《老子》(《道德经》)。
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哲学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哲学思辨:朴素的辩证法,事物互相依存、相互转化;方法论:物极必反、以弱胜强、柔能克刚新知讲解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庄子新知讲解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家—墨翟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法家—韩非讨论军事理论,代表作《孙子兵法》兵家—孙武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阴阳家—邹衍研究逻辑学名家—公孙龙合作探究1.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主张,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① 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孔子的主张(如“礼”等)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②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无助于统一,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合作探究2.假如你是战国时期某国的国君,你更欢迎诸子百家中哪个学派的观点?为什么?法家
因为: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国力。知识小结课堂总结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政治:王室衰微,战争不断经济:井田瓦解,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思想: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商鞅变法拓展研究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典题训练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B典题训练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B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