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名师精品教案
一、文本教学解读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作家吴然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通过描写大青树下一所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的小学,展现了孩子们快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文章层次清晰,先写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的情景,最后表达了自豪和赞美之情。语言优美、表达富有特色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因此本单元学习重点是体会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课后练习题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以及“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等学习要求,旨在让学生在课文丰富的表达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识写生字。
本课要求认读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其中“汉、艳、扮、读”4个字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三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识字量,具备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教师适当提示。
认读的字里,“汉、艳、扮”是前鼻音,“扬、风”是后鼻音,“摔”是翘舌音。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
认读“扮、扬、摔、跤”,其中“扮、扬、摔”3个字的部首都是“扌”,都和手的动作有关。“跤”可以和“摔”组成词语,让学生根据形声字规律以及借助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识记。两人摔跤时,先双臂相架,即“摔”部首为“扌”,然后各自伸出一条腿,别住对方的一条腿,腿脚相交即为“跤”。
认读“坝、汉、艳、读、风、洁”,可以结合文章进行随文识字。
要写的13个字里面,“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粗、影”这11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了“影”,其他的字在结构上都是左窄右宽。“晨、装”是上下结构的字,“晨”上半部分的“日”要写得扁一点。教师在示范书写时可重点指导“晨、绒”。
2.理解词语。
本课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如“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在教学时,可以在导人环节将这些少数民族的背景知识作简单拓展,加深学生的了解。
“鲜艳、绚丽多彩”这两个词可联系课文内容、找近义词来理解。“好奇”表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感到好奇的事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招引”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进行理解。
3.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富有画面感。朗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想象画面,体会校园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自豪、赞美之情。
本课中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的语句主要有: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这句话将状语倒装,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强调了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朗读时引导学生体会上学路上的景色之美,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的”要读轻声。
(2)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这句话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场面,连小动物们都被琅琅书声吸引,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突出了孩子们读课文有声有色。朗读时语速适当放慢。
(3)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句话描写了孩子们课下尽情玩耍的场景,写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小动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下课后孩子们玩耍时的欢乐愉快,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朗读时要读得轻快活泼。
(4)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等美丽的景物突出了这所小学的特点。朗读时语速渐渐放慢,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的难忘和怀念之情。
4.迁移运用。
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鼓励学生尝试进行迁移运用。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这一句,可以让学生仿照例句,将地点放到前面,动词放在主语前面,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联系生活说一说,写一写。
课后练习题第3题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
做些什么,气泡框里的文字提示学生可以从“上课的时候”和“放学了”两方面来说,还可以进步鼓励孩子课后去写。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坝、汉、艳”等10个生字,学写“晨绒、球、汉、艳”等13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鲜艳、绚丽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仿照课文中相关句子学习表达。
4.在理解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内容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这所学校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读课文,归类学习字词
1.欣赏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选段。出示歌词:“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学生简单交流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相关知识。
(2)激发阅读期待,引入新课学习。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这样一所小学,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在这所学校里共同学习和生活,想不想去参观一下?
2.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看图片,猜名称。出示各民族服装图片,学生猜一猜是哪个民族。认读词语: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3)联系上述图片和文中句子“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理解词语“鲜艳、绚丽多彩”。
提示: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4)联系偏旁和形声字构字规律学习字词。出示“打扮、飘扬、摔跤”。
提示:观察“扮、扬、摔”,发现这些字的偏旁都是“提手旁”,通过思考得出这些字都和手的动作有关。“摔跤”一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形声字构字规律,将这两个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板块二 聚焦“新鲜”,交流读后感受
1.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1)有新鲜感的词语。
①坪坝、绒球花、山狸、凤尾竹
②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提示:这些词语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交流时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加深感受。
(2)有新鲜感的句子。
①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线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提示:这句话先写地点,将动词放在主语前,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强调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表达方式很新鲜。充满田园风光的上学之路和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也让人感到新鲜。
②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提示:通过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场面,连小动物们都被琅琅书声吸引,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突出孩子们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③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提示:跳孔雀舞、摔跤这些活动颇具少数民族特色,孩子们无比欢乐的玩耍,竟吸引了小鸟、松鼠、山狸这么多小动物前来看热闹,更使人觉得新鲜。拟人手法的运用,则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可爱。
④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千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提示:铜钟、大青树、凤尾竹这些富有乡村气息的景物对学生来说很新鲜。
2.交流反馈,谈谈自己的体会。
3.多种形式朗读,加深感受。
提示: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还可以配乐朗读。
4.联系生活,仿写句子。这些句子写得太美了,你能不能照着课文中的这个句子,也来写一写呢?
例句: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_________(时间),从_________,从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的,有_________的,有_________的,还有_________ 的。
提示:学生写完后进行交流,再对自己写的句子进行修改。
仿写示例:傍晚,从稻田边,从小溪旁,从一条条开着油菜花和杜鹃花的乡间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劳作归来的村民,有提着篮子的,有扛着锄头的,有推着小车的,还有挑着扁担的。
板块三 体会“特别”,畅谈校园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提示:学生通过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对这所学校已有初步的感受,在这一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反馈特别之处。
特别之处:
(1)环境特别:学校位于边疆,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
(2)学生特别:不同民族的小学生,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3)活动特别:跳孔雀舞、摔跤。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自豪和赞美之情。这么特别的学校,作者对它有着怎样的感情呢?课文中有个句子直接就写出来了,你能找到吗?
出示:“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要点:重点体会“就是”“可爱”两个词。
3.联系生活,借助照片,畅谈校园生活。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带上你拍的照片,选择一处场景说一说。
场景: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要点:课前布置学生从这六个场景中进行选择,拍一拍自己的校园生活。课堂上学生一边展示照片,一边反馈交流。
提示:根据气泡框里的文字提示,学生从“上课的时候”和“放学了”两方面进行交流,还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课后写下来,配上拍摄的照片,在班级里举办一次图文展。
板块四 观察比较,规范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分类指导学生规范书写。
(1)出示“线、球、汉、艳、服、扮、读、静、停、粗、影”这1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除了“影”,其余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出示“晨、装”2个上下结构的字,这两个字在书写时上半部分都要写得扁一点。
2.教师在示范书写时重点指导“晨、绒”
提示:学生在写“晨”字时,下半部分“辰”字中竖提左边容易多写一撇,教师范写时注意提醒学生第9笔是竖提。“绒”的笔顺为:撇折、撤折、提、横、横、撤、斜钩、撇、点。
三、教学资源链接
拓展阅读
1.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为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地的河谷坪坝地区。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景颇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地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已进入阶级社会,1898年曾取得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军侵入陇川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与傣族联合建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阿昌族: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陇川、梁河等县,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撤刀”著称于世。德昂族: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潞西、镇康等地。擅长种茶。
2.阅读吴然作品《孔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