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1.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 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D.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2.小李吃西瓜时把西瓜子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子在体内经过的一段旅程是( )
A. 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腔→咽→喉→胃→小肠→大肠→肛门
D. 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3.“吃饱”的感觉是因为某个器官中有较多的食物,该器官是( )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脏
4.小肠的绒毛襞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小肠完成的功能是( )
A. 分解 B. 分泌
C. 消化 D. 吸收
5.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主要依靠的是牙齿和舌的作用
B. 小肠绒毛襞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消化食物
C.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分解
D. 蛋白质经胃液消化后的产物可直接被胃壁吸收
6.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 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 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 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第6题)) ,(第7题))
7.如图所示为消化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淀粉在①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B.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⑥肝脏,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
C. ③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 ⑤小肠的绒毛襞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8.胃部病变,外科医生可以将病人的胃全部切除,另用小肠再造一个胃。新造的胃比较小,病人要少吃多餐。人造胃能代替胃的部分功能,其原因是( )
A. 小肠的功能与胃的功能相似
B. 小肠壁的形态与胃壁形态相似
C.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结构相似
D. 小肠比胃要长
(第9题)
9.如图所示是牙齿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是[ ] 。
(2)构成牙齿的主要部分是[ ] 。
(3)如果人患了龋齿病,伤到[ ]__ __,病菌侵入,引起发炎,会十分疼痛,这是因为其中含有__ __。
(4)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中的__ __,产生 腐蚀牙齿所致,因此我们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龋齿。
10.如图为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①”“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②”能出现在消化道的部位是( )
,(第10题))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11.如表所示为某人某天摄入800克A、B、C三种食物和1200毫升水后其消化腺大致分泌消化液的数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胆汁
胰液
体积/毫升
1500
2000
1500
500
1500
(1)据表计算,小肠内的消化液为__ __毫升,其中能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 。
(2)上述消化液对食物中的维生素__ __(填“有”或“没有”)消化作用。
(3)消化液中的胆汁只对食物中的__ __起消化作用。
(第12题)
12.人体的各个系统都由多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各具功能,协同完成相关生理活动。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器官组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器官甲、乙、丙、丁均属于人体__ __系统。
(2)健康人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随后器官丁中内分泌腺分泌的 也会增多,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到__ __(填器官编号)中,起到调节人体血糖浓度的作用。
(3)图中器官甲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人体如因胆结石或胆囊炎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请你对病人的饮食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
1.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 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D.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2.小李吃西瓜时把西瓜子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子在体内经过的一段旅程是(B)
A. 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腔→咽→喉→胃→小肠→大肠→肛门
D. 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3.“吃饱”的感觉是因为某个器官中有较多的食物,该器官是(A)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脏
4.小肠的绒毛襞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小肠完成的功能是(D)
A. 分解 B. 分泌
C. 消化 D. 吸收
5.下列关于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主要依靠的是牙齿和舌的作用
B. 小肠绒毛襞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小肠消化食物
C.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促进脂肪的分解
D. 蛋白质经胃液消化后的产物可直接被胃壁吸收
6.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消化器官的示意图。若甲处阻塞,则最可能发生的是(C)
A. 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 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 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 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第6题)) ,(第7题))
7.如图所示为消化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D)
A. 淀粉在①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B.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⑥肝脏,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
C. ③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 ⑤小肠的绒毛襞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8.胃部病变,外科医生可以将病人的胃全部切除,另用小肠再造一个胃。新造的胃比较小,病人要少吃多餐。人造胃能代替胃的部分功能,其原因是(C)
A. 小肠的功能与胃的功能相似
B. 小肠壁的形态与胃壁形态相似
C.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结构相似
D. 小肠比胃要长
(第9题)
9.如图所示是牙齿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部分是[①]牙釉质。
(2)构成牙齿的主要部分是[②]牙本质。
(3)如果人患了龋齿病,伤到[③]__牙髓__,病菌侵入,引起发炎,会十分疼痛,这是因为其中含有__神经__。
(4)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微生物分解残留在牙齿上的食物中的__糖类__,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所致,因此我们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龋齿。
10.如图为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①”“剪刀②”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②”能出现在消化道的部位是(C)
,(第10题))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解析】 图示①表示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②表示麦芽糖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11.如表所示为某人某天摄入800克A、B、C三种食物和1200毫升水后其消化腺大致分泌消化液的数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胆汁
胰液
体积/毫升
1500
2000
1500
500
1500
(1)据表计算,小肠内的消化液为__3500__毫升,其中能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肠液、胰液。
(2)上述消化液对食物中的维生素__没有__(填“有”或“没有”)消化作用。
(3)消化液中的胆汁只对食物中的__脂肪__起消化作用。
【解析】 (1)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故总量为1500毫升+500毫升+1500毫升=3500毫升,其中肠液、胰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2)维生素属于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直接吸收。(3)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第12题)
12.人体的各个系统都由多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各具功能,协同完成相关生理活动。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器官组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器官甲、乙、丙、丁均属于人体__消化__系统。
(2)健康人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随后器官丁中内分泌腺分泌的胰岛素也会增多,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到__甲__(填器官编号)中,起到调节人体血糖浓度的作用。
(3)图中器官甲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人体如因胆结石或胆囊炎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请你对病人的饮食提出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
【解析】 (2)健康人在进餐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上升,随后器官丁(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增多,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到甲(肝脏)中,起到调节人体血糖浓度的作用。(3)建议少吃脂肪类食物。因为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在胆囊内浓缩和贮存,不利于脂肪类食物的消化。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B. 酶都具有消化作用
C.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D. 淀粉酶只能促进淀粉发生变化
2.加酶洗衣粉中加的酶一般是蛋白质分解酶,能有效去除衣服上发黄的汗渍、血迹等污迹,使用时忌水温过高,它的去污及使用原理是( )
A.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适宜的温度
B. 能分解油脂,需要适宜的温度
C.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低温
D. 能分解油脂,需要较高的温度
3.下表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盐酸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
温度
37 ℃
37 ℃
100 ℃
0 ℃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A. 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 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 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第4题)
4.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都是蛋白质
B. 乙也可能是一种酶
C. 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
D. 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5.甲、乙两图是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纵坐标表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
,(第5题))
A. 在最适温度、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
B. 低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
C. 高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
D. 过酸、过碱都会使酶丧失活性
6.下列对于图中器官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 ②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 ③中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
D. ④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第6题)) ,(第7题))
7.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琼脂块放入37 ℃的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在琼脂块上滴加碘液,其中不变蓝色的是( )
A. 清水 B. 胃液 C. 唾液 D. 胆汁
8.如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三个过程。
(1)图中__ __(填字母)代表酶,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
(2)从图中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 __性。
(3)如果D代表脂肪,那么E和F代表的是__ __和 。
(4)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属于__ __反应。
9.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Ⅰ. 操作步骤:
①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毫升。
②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毫升,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6.2、6.8、7.4、8.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1毫升,然后进行37 ℃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Ⅱ. 实验结果见表:
试管号
1
2
3
4
5
pH
5.0
6.2
6.8
7.4
8.0
结果(颜色)
++
+
橙黄色
+
++
(注:“+”表示蓝色的程度)
(1)实验过程中要选择37 ℃恒温,原因是 。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 。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作怎样的调整?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酶的最适pH是__ __。
10.某药品部分说明书如图所示,阅读后回答:
【成 分】 每片含胰酶300毫克,胃蛋白酶13毫克。
【性 状】 本品为肠溶衣与糖衣的双层包衣片。
【适应症状】 消化不良,食欲缺乏。
【注意事项】 服用时切勿嚼碎……
(第10题)
(1)根据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药品“内层包衣”里的酶是__ __。
(2)胰酶中的胰脂肪酶能帮助脂肪最终消化为 。
(3)该药品嚼碎后服用会影响药效,原因是: 。
11.图甲为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11题))
A. 由图甲可知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 由图乙无法知道c酶的最适活性温度
C. 由图甲可知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 由图乙可知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12.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第12题))
A. pH=a时,e点下移
B. 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 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 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13.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实验器材】 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 (1)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2)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一。
(3)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表一
所加试液
甲
乙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表二
所加试液
丙
丁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 。
【方案完善】 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1)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2)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名称及用量。
(3)预期实验现象: 。
【讨论分析】 (1)通过比较 两组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参考答案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2)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B)
A.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B. 酶都具有消化作用
C.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D. 淀粉酶只能促进淀粉发生变化
2.加酶洗衣粉中加的酶一般是蛋白质分解酶,能有效去除衣服上发黄的汗渍、血迹等污迹,使用时忌水温过高,它的去污及使用原理是(A)
A.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适宜的温度
B. 能分解油脂,需要适宜的温度
C.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低温
D. 能分解油脂,需要较高的温度
3.下表是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实验记录,请问该小组同学探究的课题是(D)
试管编号
甲
乙
丙
丁
加入物质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盐酸
糨糊、唾液
糨糊、唾液
温度
37 ℃
37 ℃
100 ℃
0 ℃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A. 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B. 探究淀粉遇碘能否变蓝色
C.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 探究盐酸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第4题)
4.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 甲、乙都是蛋白质
B. 乙也可能是一种酶
C. 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
D. 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5.甲、乙两图是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纵坐标表示)的曲线图,下列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C)
,(第5题))
A. 在最适温度、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高
B. 低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
C. 高温可使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
D. 过酸、过碱都会使酶丧失活性
6.下列对于图中器官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C)
A. ①分泌的消化液含消化脂肪的酶
B. ②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 ③中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
D. ④分泌的消化液只能消化蛋白质
,(第6题)) ,(第7题))
7.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琼脂块放入37 ℃的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在琼脂块上滴加碘液,其中不变蓝色的是(C)
A. 清水 B. 胃液 C. 唾液 D. 胆汁
8.如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应前、中、后三个过程。
(1)图中__A__(填字母)代表酶,作出判断的依据是反应前后物质自身没有发生变化。
(2)从图中1和2可以反映出酶具有__专一__性。
(3)如果D代表脂肪,那么E和F代表的是__甘油__和脂肪酸。
(4)由图可知,该化学反应属于__分解__反应。
9.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Ⅰ. 操作步骤:
①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毫升。
②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毫升,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6.2、6.8、7.4、8.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唾液1毫升,然后进行37 ℃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分钟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Ⅱ. 实验结果见表:
试管号
1
2
3
4
5
pH
5.0
6.2
6.8
7.4
8.0
结果(颜色)
++
+
橙黄色
+
++
(注:“+”表示蓝色的程度)
(1)实验过程中要选择37 ℃恒温,原因是37_℃是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被分解。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作怎样的调整?加水稀释。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pH=6.8时,酶的催化活性最强;酶的最适pH是__6.8__。
10.某药品部分说明书如图所示,阅读后回答:
【成 分】 每片含胰酶300毫克,胃蛋白酶13毫克。
【性 状】 本品为肠溶衣与糖衣的双层包衣片。
【适应症状】 消化不良,食欲缺乏。
【注意事项】 服用时切勿嚼碎……
(第10题)
(1)根据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药品“内层包衣”里的酶是__胰酶__。
(2)胰酶中的胰脂肪酶能帮助脂肪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3)该药品嚼碎后服用会影响药效,原因是: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胰酶会在胃中被初步消化而失去活性,从而影响药效(或在胃液酸性条件下,胰酶活性会受影响,从而影响药效)。
11.图甲为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第11题))
A. 由图甲可知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 由图乙无法知道c酶的最适活性温度
C. 由图甲可知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 由图乙可知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解析】 由图甲可知,pH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均有影响,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5,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7,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淀粉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由图乙可知,图中表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a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5 ℃,b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0 ℃,c酶的最适温度大于40 ℃,依据此图无法得知c酶的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温度范围最广的是c酶。
12.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第12题))
A. pH=a时,e点下移
B. 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 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 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解析】 pH为a时,酶的活性较低,淀粉分解速率较慢,e点不变,d点右移;淀粉量増加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増加,e点上移;当温度升高时,淀粉分解速率变慢,d点右移,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酶的量减少时,淀粉分解速率变慢,d点右移。
13.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红色。
【实验器材】 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 (1)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2)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表一。
(3)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砖红色。
表一
所加试液
甲
乙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表二
所加试液
丙
丁
1%淀粉溶液
3毫升
1%蔗糖溶液
3毫升
淀粉酶溶液
2毫升
蔗糖酶溶液
2毫升
斐林试剂
2毫升
2毫升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没有形成对照实验(合理均可)。
【方案完善】 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1)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2)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名称及用量。
(3)预期实验现象: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
【讨论分析】 (1)通过比较甲和丁两组实验,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解析】 【反思交流】对照实验要求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控制要探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甲、乙两组实验具有两个变量,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和蔗糖酶溶液,所以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方案完善】要完善表一实验,即只要看淀粉酶能否分解蔗糖、蔗糖酶能否分解淀粉即可,据此设计补充实验。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讨论分析】要证明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可将甲和丁两组实验作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