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几组物质中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是( )
A. 糖类、脂肪、维生素 B. 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 蛋白质、水、无机盐
2.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造成肥胖是由于( )
A. 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B.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C. 只有同化作用没有异化作用
D. 只有异化作用没有同化作用
3.下列对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认识不合理的是( )
A. 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B. 胆汁中虽不含有消化酶,但对食物消化也有作用
C. 胃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
D. 小肠能吸收蛋白质、麦芽糖等物质,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能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B. 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
C. 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5.如图所示为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
A. 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
B. 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
C. 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
D. 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6.病人发烧后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其根本原因是( )
A. 吃进去的食物来不及消化
B. 胃里的食糜没有排空
C. 37 ℃的正常体温是酶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D. 食物残渣难以排出
7.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从一只经麻醉的老鼠身上抽去了90%的血液,代之以一种全氟碳乳液,10分钟后,麻醉的老鼠不仅苏醒,而且存活了8个小时。由此可见,全氟碳乳液具有的功能相当于( )
A. 白细胞 B. 红细胞
C. 血小板 D. 三种血细胞
8.如图所示为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8题))
A. 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 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 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 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9.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是动脉
B. 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C. 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D.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肌壁最厚的是右心室
10.如表为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三人尿液成分分析的结果(单位:克/毫升)。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水
大分子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甲
95
0.32
0
1.50
1.95
乙
95
0
0
1.50
1.95
丙
95
0
0.06
1.50
1.95
A.形成尿液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小球
B.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但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从尿液化验单上分析,甲的肾小球可能有病变,乙正常,丙可能患有糖尿病
D.尿在体内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被排出体外是间断的,这与膀胱的暂时储尿功能有关
11.如图所示为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时:呼气,膈顶下降
B. b→c时:吸气,膈肌收缩
C. c→d时:胸廓容积扩大
D. c→d时: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第11题)) ,(第12题))
12.如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中有尿素和血细胞
B. ③中有蛋白质和无机盐
C. ④中有无机盐和葡萄糖
D. ⑤中有尿素和蛋白质
13.临床上给病人输血时,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给大面积烧伤病人输血时,应给他们输入( )
A. 全血 B. 浓缩红细胞悬液
C. 浓缩血小板悬液 D. 血浆
14.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酵母菌液
50毫升
破碎细胞(细胞不完整)
甲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乙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50毫升
未处理
丙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丁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15.如图所示为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15题))
A. 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 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 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 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二、填空题(第16~19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4分,共50分)
16.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含__ __的蛋白质,容易与__ __结合和分离。
17.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人造“塑料血”,它由携带铁原子的塑料分子构成,能像血红蛋白那样把氧输送至全身,可作为急救过程中的替代品。这种“塑料血”不含血细胞,不能长期替代真正的血液。
(1)血红蛋白能在人体内运输氧,是因为它具有 的特性。
(2)人造“塑料血”要完全替代人体血液,除了能运输氧之外,还应具有哪些功能?
_(写出1点即可)。
18.结合所学营养素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 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钙是__ __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吸收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__ __。
(2)脂肪在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__ __和 ,从而被吸收。
(3)人对食物中维生素的需求除了维生素D外,还有能够防治夜盲症的 ,避免坏血病的 等。
19.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9题))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 。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 。
(2)a代表的物质是__ __。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 发生了病变。
20.人工肾是治疗尿毒症的机器,通过将病人的血液引入透析器,利用透析膜将血液中的废物滤过后排出,再将净化后的血液送回病人的静脉中,透析过程如图所示。
(第20题)
(1)若发现④中有红细胞,则说明透析膜损坏,这相当于肾脏中的 出现了病变。
(2)比较②中与①中血液的成分,__ __等废物减少了。
(3)与肾形成尿液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的工作过程中没有 过程。
(4)为什么医生常常建议肾衰竭病人减少进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
(5)在透析仪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与溶液流动方向相反,这有什么好处?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4分,共40分)
(第21题)
21.为了探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比较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
①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用小刀切碎。
②在试管内加入5毫升水,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图),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中将花生仁等切碎更有利于充分燃烧,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 。
(2)将步骤③中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是 。
实验二:探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
①将适量且等量的猪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并分别在猪油中插入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封好袋口,一组放入冰箱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放在室温下作为对照组。
②每隔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二中步骤①的设计有明显不足,请加以改进: 。
22.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酵素能否促进物质分解的探究。具体做法是:先在4支相同的试管中加入体积均为1厘米3的正方体蛋白块,然后再在各试管中加入2毫升淀粉液;接下来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加入1号酵素、2号酵素、稀盐酸或蒸馏水;最后各试管在室温下静置10小时,结果如表:(“+”表示有加入,“-”表示没有加入)。
试管编号
蛋白方块
淀粉液/毫升
1号酵素(2毫升)
2号酵素(2毫升)
稀盐酸(2毫升)
蒸馏水(2毫升)
结果
蛋白块
淀粉
①
+
+
-
+
+
-
消失
存在
②
+
+
-
+
-
+
存在
存在
③
+
+
+
-
+
-
存在
消失
④
+
+
+
-
-
+
存在
存在
(1)若要检测试管中是否存在淀粉,可以向试管中滴加__ __。
(2)根据此实验结果,下列评价正确的是__ __。
A. 1号酵素在中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B. 2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失
C. 1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失
D. 2号酵素在中性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3)根据此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
23.食物在胃里是如何消化的?
(1)历史上,针对动物的胃是只能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还是能同时进行化学消化的问题有过争议。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过如下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的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为了研究胃内能进行化学消化的液体是一直存在的,还是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甲:取一群人早餐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实验乙:取某人中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你认为哪种实验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 。
(3)有同学猜想,可能胃内液体不能对不同营养素都进行一样的消化,准备以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进行实验,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
(4)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人体的胃液中存在胃蛋白酶。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他们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第23题))
四、解答题(第24题14分,第25题16分,共30分)
24.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后,将买来的盒装鲜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 ℃)和时间,让其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开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 。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__ __(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
菌株编号
温度
2 ℃
10 ℃
25 ℃
38 ℃
42 ℃
53 ℃
60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注:++表示生长极好;+表示生长良好;±表示菌体很少;-表示无菌体。
资料2:在38 ℃和适宜的环境下,每毫升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资料3:每毫升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 范围内,发酵时间不宜超过
小时。
25.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医生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并且已经能够区分动脉和静脉。他们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着更为细小的血管。此后,英国生理学家哈维(1578~1657)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事实。在哈维死后的第四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1628~1694)终于用显微镜发现血液确实是通过毛细血管从动脉流入静脉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
(2)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是体循环中的一段路径。通过此段路径,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第4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几组物质中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是(C)
A. 糖类、脂肪、维生素 B. 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 蛋白质、水、无机盐
2.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造成肥胖是由于(B)
A. 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B.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C. 只有同化作用没有异化作用
D. 只有异化作用没有同化作用
3.下列对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认识不合理的是(D)
A. 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B. 胆汁中虽不含有消化酶,但对食物消化也有作用
C. 胃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
D. 小肠能吸收蛋白质、麦芽糖等物质,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4.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能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B. 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
C. 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5.如图所示为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第5题))
A. 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
B. 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
C. 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
D. 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6.病人发烧后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其根本原因是(C)
A. 吃进去的食物来不及消化
B. 胃里的食糜没有排空
C. 37 ℃的正常体温是酶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D. 食物残渣难以排出
7.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盖耶从一只经麻醉的老鼠身上抽去了90%的血液,代之以一种全氟碳乳液,10分钟后,麻醉的老鼠不仅苏醒,而且存活了8个小时。由此可见,全氟碳乳液具有的功能相当于(B)
A. 白细胞 B. 红细胞
C. 血小板 D. 三种血细胞
8.如图所示为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第8题))
A. 甲流出的血液为动脉血
B. 乙和丙都是静脉血管
C. 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D. 血液流经乙→丁→丙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9.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 输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是动脉
B. 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C. 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还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D.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心肌壁最厚的是右心室
10.如表为某医院化验室对甲、乙、丙三人尿液成分分析的结果(单位:克/毫升)。请根据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水
大分子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甲
95
0.32
0
1.50
1.95
乙
95
0
0
1.50
1.95
丙
95
0
0.06
1.50
1.95
A.形成尿液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小球
B.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但每天排出的尿液约1.5升,这是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从尿液化验单上分析,甲的肾小球可能有病变,乙正常,丙可能患有糖尿病
D.尿在体内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被排出体外是间断的,这与膀胱的暂时储尿功能有关
11.如图所示为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a→b时:呼气,膈顶下降
B. b→c时:吸气,膈肌收缩
C. c→d时:胸廓容积扩大
D. c→d时: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解析】 图中曲线ab段和cd段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此时膈顶上升,胸廓容积减小;曲线bc段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膈肌收缩,表示吸气。
,(第11题)) ,(第12题))
12.如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②中有尿素和血细胞
B. ③中有蛋白质和无机盐
C. ④中有无机盐和葡萄糖
D. ⑤中有尿素和蛋白质
【解析】 ②是肾小囊,其内的液体是原尿,其中没有血细胞,但含有尿素;③是肾小管,肾小管内液体中含有尿素,没有蛋白质;④是肾静脉,其内液体中含有无机盐和葡萄糖;⑤是集合管,其内的液体是尿液,尿液中含有尿素,但没有蛋白质。
13.临床上给病人输血时,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给大面积烧伤病人输血时,应给他们输入(D)
A. 全血 B. 浓缩红细胞悬液
C. 浓缩血小板悬液 D. 血浆
【解析】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创面有大量液体渗出,患者丢失的主要是血浆,如果输全血,可能使体内红细胞浓度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而影响血液循环,所以应输入血浆。
14.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酵母菌液
50毫升
破碎细胞(细胞不完整)
甲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乙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50毫升
未处理
丙
25 毫升
75 毫升
无氧
丁
25 毫升
75 毫升
通氧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解析】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丙两组进行无氧呼吸,乙、丁两组进行有氧呼吸。甲、乙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15.如图所示为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第15题))
A. 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 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 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 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解析】 毛细血管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且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故A、D正确;由图可知,血管中的血压在静脉处最低,故B错误;连接左心室的血管为主动脉,连接右心房的血管为肺静脉,由图可知,主动脉的血压大于肺静脉的血压,故C正确。
二、填空题(第16~19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4分,共50分)
16.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含__铁__的蛋白质,容易与__氧气__结合和分离。
17.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人造“塑料血”,它由携带铁原子的塑料分子构成,能像血红蛋白那样把氧输送至全身,可作为急救过程中的替代品。这种“塑料血”不含血细胞,不能长期替代真正的血液。
(1)血红蛋白能在人体内运输氧,是因为它具有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的特性。
(2)人造“塑料血”要完全替代人体血液,除了能运输氧之外,还应具有哪些功能?防御保护(或加速凝血和促进止血)_(写出1点即可)。
18.结合所学营养素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够被人体吸收,钙是__骨骼__和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人体吸收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__小肠__。
(2)脂肪在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__甘油__和脂肪酸,从而被吸收。
(3)人对食物中维生素的需求除了维生素D外,还有能够防治夜盲症的维生素A,避免坏血病的维生素C等。
19.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生理过程,a、b分别代表一种气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9题))
(1)水、无机盐、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中不能通过①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的是膳食纤维。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
(2)a代表的物质是__氧气__。
(3)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了病变。
【解析】 (1)营养物质不能通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的是大分子膳食纤维,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腔中的右心房。(2)B是呼吸系统,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能将原尿中所有的葡萄糖吸收回血液,若排出的尿液中发现有葡萄糖,则可能是肾单位中的肾小管发生病变了。
20.人工肾是治疗尿毒症的机器,通过将病人的血液引入透析器,利用透析膜将血液中的废物滤过后排出,再将净化后的血液送回病人的静脉中,透析过程如图所示。
(第20题)
(1)若发现④中有红细胞,则说明透析膜损坏,这相当于肾脏中的肾小球出现了病变。
(2)比较②中与①中血液的成分,__尿素__等废物减少了。
(3)与肾形成尿液的过程比较,人工肾的工作过程中没有重吸收过程。
(4)为什么医生常常建议肾衰竭病人减少进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因为摄入蛋白质越多,分解产生的尿素就越多,对病人的危害就越大。
(5)在透析仪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与溶液流动方向相反,这有什么好处?逆流有利于保持血液与透析液较高的浓度差,有利于尿素等废物扩散至透析液。
【解析】 (1)血液透析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了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透析膜相当于肾小球,起到了滤过作用。(2)经过人工肾的透析,血液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尿素,会扩散到透析液中。(3)血液透析过程实际上只模拟了尿液形成过程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但不具有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4分,共40分)
(第21题)
21.为了探究脂肪、糖类和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比较三类物质所含能量的多少。
①分别称取1克干燥的花生仁、大米和牛肉干,用小刀切碎。
②在试管内加入5毫升水,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将花生仁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加热,当花生仁开始燃烧时,马上放在试管下方(如图),直至花生仁燃尽,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分别用大米和牛肉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中将花生仁等切碎更有利于充分燃烧,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因是可以与氧气充分接触。
(2)将步骤③中测量并记录的实验数据应是水的最高温度。
实验二:探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
①将适量且等量的猪油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并分别在猪油中插入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封好袋口,一组放入冰箱作为实验组,另一组放在室温下作为对照组。
②每隔相同时间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多次重复实验,得出结论。
(3)实验二中步骤①的设计有明显不足,请加以改进:应将相同型号的一支温度计放入空塑料袋中,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放入冰箱。
【解析】 (2)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释放的热量多,水温高,所以测量并记录的是水的最高温度。(3)这个实验是探究动物体内脂肪是否具有保温功能,实验的变量应该是脂肪。
22.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一项关于酵素能否促进物质分解的探究。具体做法是:先在4支相同的试管中加入体积均为1厘米3的正方体蛋白块,然后再在各试管中加入2毫升淀粉液;接下来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加入1号酵素、2号酵素、稀盐酸或蒸馏水;最后各试管在室温下静置10小时,结果如表:(“+”表示有加入,“-”表示没有加入)。
试管编号
蛋白方块
淀粉液/毫升
1号酵素(2毫升)
2号酵素(2毫升)
稀盐酸(2毫升)
蒸馏水(2毫升)
结果
蛋白块
淀粉
①
+
+
-
+
+
-
消失
存在
②
+
+
-
+
-
+
存在
存在
③
+
+
+
-
+
-
存在
消失
④
+
+
+
-
-
+
存在
存在
(1)若要检测试管中是否存在淀粉,可以向试管中滴加__碘液__。
(2)根据此实验结果,下列评价正确的是__B__。
A. 1号酵素在中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B. 2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失
C. 1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失
D. 2号酵素在中性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失
(3)根据此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不同的酵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情况不一样,1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淀粉消化水解,2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化水解。
【解析】 (1)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因此若要检测试管中是否存在淀粉,可以向试管中滴加碘液。(2)④试管淀粉存在,表明1号酵素在中性环境下并不能使淀粉消失;①试管表明2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能使蛋白块消失;③试管表明1号酵素在酸性环境下并不能使蛋白块消失;②试管表明,2号酵素在中性性环境下并不能使淀粉消失。(3)酵素的催化作用受pH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23.食物在胃里是如何消化的?
(1)历史上,针对动物的胃是只能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还是能同时进行化学消化的问题有过争议。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过如下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的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肉块消失或明显变小。
(2)为了研究胃内能进行化学消化的液体是一直存在的,还是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甲:取一群人早餐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实验乙:取某人中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你认为哪种实验设计更合理?并说明理由。实验甲;样本数量大,又使研究对象一晚饥饿,排尽胃内物体。
(3)有同学猜想,可能胃内液体不能对不同营养素都进行一样的消化,准备以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进行实验,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取同样大小(同样质量)的面包、脂肪块和蛋白块,切成同样大小的小块,浸泡在相同胃液里,观察消失情况(或观察消失时间的长短)。
(4)同学们查阅文献资料发现,人体的胃液中存在胃蛋白酶。为了研究pH对胃蛋白酶催化作用的影响,他们在适宜的温度下,以蛋白块为材料进行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第23题))
【解析】 (3)要研究胃内液体对不同营养素的消化情况,应控制营养素的种类不同,其他条件(如质量、大小、胃液等)均相同。(4)由图可知,胃蛋白酶溶液的pH不同,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不同,表明胃蛋白酶的催化能力不同。因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与pH有关,当pH约等于2时,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四、解答题(第24题14分,第25题16分,共30分)
24.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后,将买来的盒装鲜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 ℃)和时间,让其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开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__异养__(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
菌株编号
温度
2 ℃
10 ℃
25 ℃
38 ℃
42 ℃
53 ℃
60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注:++表示生长极好;+表示生长良好;±表示菌体很少;-表示无菌体。
资料2:在38 ℃和适宜的环境下,每毫升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资料3:每毫升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 ℃范围内,发酵时间不宜超过 8 小时。
【解析】 (2)乳酸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杆菌发酵产生乳酸。乳酸杆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3)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乳酸杆菌)。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 ℃范围内,发酵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25.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医生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并且已经能够区分动脉和静脉。他们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着更为细小的血管。此后,英国生理学家哈维(1578~1657)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血液在体内循环的事实。在哈维死后的第四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1628~1694)终于用显微镜发现血液确实是通过毛细血管从动脉流入静脉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把心脏看成一个水泵?
(2)毛细血管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3)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肾脏,是体循环中的一段路径。通过此段路径,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 (1)因为心脏的搏动(舒缩)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2)管壁薄(或管壁仅一层细胞)、管径细(或仅让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缓慢,是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氧气含量减少,含氮废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