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 应知大汗居其名曰汗八里之契丹都城……在此城中有其大宫殿…宫顶甚高,宫墙及房壁满涂金银,并绘龙、兽、鸟……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
契丹地方之人…酿造米酒,置不少好香料于其中,其味之佳,非其他诸酒所可及。盖其不仅味佳 ,而且色清爽目。
——《马可·波罗行纪》
航海家 哥伦布《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说一说《契丹人引马图》契丹鸡冠壶图说历史契丹文字契丹货币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西夏买牛契约西夏铜牌图说历史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填一填北宋 赵匡胤 960年东 京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燕云十六州 “辽与北宋和战简况”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攻辽失利,采取防御政策辽攻宋,澶( chán)州之战与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内容: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和银十万两,以为“助军旅之资”;…双方交界处的城池和边防设施可依旧保存修葺,但不得增修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 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卜宪群《中国通史》
有学者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对辽屈辱外交的开端,虽然换来了和平,却后患无穷。”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二、辽与北宋的和战合作探究
辽大明塔建于1092年,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全高80.22米,基部每面宽14米,周长112米,是我国第三大高塔,也是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位于内蒙古宁城的辽大明塔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材料一 庆历和盟(1044年西夏与北宋的和约):宋朝承认西夏的实际地位,而元昊以“夏国主”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银、茶、绢帛共二十五万五千,并恢复双方边境的榷场。
——卜宪群《中国通史》
材料二 庆历六年(1046年)重开榷场……保安军、镇戎军榷场各市马200匹,博买羊1万只。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榆林窟 西夏打铁图 “青萍拔鞘堂生风”“试人一缕立禠魄”
——晁补之为苏东坡所获西夏刀剑作诗
“钦宗忠之,慰劳甚厚,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
——王朝清《挥尘后录》
鲜演大师墓碑刻文:“高丽外邦,僧统倾向,大辽中国,师徒翘首。”
——盖之庸《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辽)道宗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
——洪浩《松漠纪闻》
四、辽、西夏与“中国”查阅资料,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没有契丹族、党项族,
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
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演变过程。
学习延伸同学们再见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实录课文本
课程内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识读《宋辽西夏形势图》,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二课,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北宋时,中原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而政权的并立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本课上承北宋的政治,下启金与南宋的对峙,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分为“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三个子目,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我们相差甚远,再加上初一的学生缺乏系统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对民族史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往往对于杨家将的故事等内容充满兴趣,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识读、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本课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重 点
辽、西夏的建立和发展;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 点
北宋与辽、西夏议和
教学过程
PPT及其序号
教学内容
1
同学们听说过哥伦布吗?哦,他是一名航海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其实他航海的首要目的地并非美洲,而是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旅行家一直提到的“契丹”。这位旅行家在书中称中国北部原金朝的疆域为“契丹”,描绘了宏伟壮观的都城,还对他们酿造的米酒赞不绝口,这自然激起了欧洲人的憧憬和向往。一个多世纪后,哥伦布就是带着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致契丹“大汗”的国书,以寻找契丹国为目的,开始了艰苦的远航。契丹曾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它是怎样发展的?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2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感受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3
这两幅分别是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和契丹鸡冠壶,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小组合作,说一说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契丹人饮马图》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游牧生活:左手牵马右手执杖,他穿的衣服圆领窄袖,发型跟我们不太一样。
追问:图中的契丹人是怎样的发型呢?为什么会留这样的发型呢?
学生: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留少量余发作装饰。可能比较凉快?酷?(笑)
补充:契丹人有削顶垂发传统(髠发),作为游牧民族,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以便马上行走。这也展现出一个潇洒自由、干练务实的马上民族的形象。马鞍制作精巧还表明冶铁业发达。
学生:契丹鸡冠壶是陶瓷制品,学习了中原的生产技术,但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仍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的风格,我猜那个耳朵可能是用来穿绳子,以方面挂在马背上的。
补充:早期鸡冠壶形制为扁身单孔式,晚期已从便于马上携带的皮囊式演变提梁式,底部加圈足更适于室内使用,由此可以解读出契丹人对汉民族生活习俗的逐渐适应。
书上还提到了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他们也以游牧为生。
4
辽和西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信息,谈谈辽和西夏的社会进步。
学生:契丹文字和汉字很像,他们货币的形状和中原地区也一样,很像秦朝的半两钱。
补充:契丹原本并没有文字,阿保机命人以汉字隶书增减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之后他的弟弟又创制契丹小字。
5
我们再来看看西夏的社会进步。从《西夏买牛契约》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见西夏文字的创制也模仿汉字,字形方整。
补充:牛是用来耕地的,可以看出西夏除了游牧以外,农耕经济也已达到一定程度。买卖签契约,也可以看出西夏法律的发展。
学生:西夏符牌是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的金属牌。
补充:这件文物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正面写的是“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常用于军队中十万火急的军令传达。由上下两块整合组成,一块存于朝廷,一块存于驿站,见牌合符后放行。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是和我们熟悉的用来调兵遣将的虎符很像呢?对,元昊正是仿制了中原地区的官制、军制。西夏符牌是西夏政权借鉴中原王朝对符牌的管理和使用方法而遗留下的历史见证,我们今天的汉语“符合”一词也正源于我国古代的符牌制度。
小结:同学们从经济、文化、官制法制、社会风俗等方面解读得真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辽与西夏都受到了中原先进汉文化的影响,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它们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为推动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结合课本第33-34内容,根据北宋的示例填充地图,了解政权建立的基础知识。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临潢府。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政权,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7
伴随着国力的增强,辽与西夏开始与北宋发生冲突并不断加剧,我们先来看辽和北宋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P35课文和P36相关史事,指出双方冲突的焦点是什么?
燕云十六州。
问: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燕云十六州问题的来源?
学生:五代时期,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把燕(今北京)云(今大同)十六州割让给辽太宗。这一地区北部是边防重镇,沿线有燕山山脉、古长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部则多是适合农耕的平原。对于中原政权而言,这一地区一旦失去,北方将再无险可守;对于契丹来说,获得它们不仅在军事上能攻守自如,而且富庶的幽云十六州以及这里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将使契丹真正强大并长久发展。
针对燕云十六州,双方时战时和。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内容,梳理“辽与北宋和战简况”。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时,宋攻辽失利,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打到澶州,朝中大臣大多主张迁都避战,宰相寇准力排众议,敦促真宗亲往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然而,寇准却遭到朝廷主和派的排挤被罢相。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反映出百姓对寇准的景仰与爱戴。主和派往往遭到人们的抨击,但燕云十六州失去后,北方无险可守,再加上宋代文人治国,面对北方劲敌,自然一筹莫展,由此看来主和也不难理解。幸而寇准主亲征,才能有澶渊之盟,然而这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
8
北宋与辽有战有和,和的关键是《澶渊之盟》的签订。请阅读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答:宋给辽岁币,双方不得增设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在边境设榷场开展贸易。
有学者认为:“澶渊之盟是北宋对辽屈辱外交的开端,虽然换来了和平,却后患无穷。”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请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一:宋在打退辽军的情况下,由于缺乏信心,屈辱求和,签订城下之盟,每年给辽这么多岁币也造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因此我赞同这一观点。
学生二:我不赞同。辽和宋之前相互征战各有胜败,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澶渊之盟结束了双方无休止的战争,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不能说是屈辱的。
小结:老师也不赞同这位学者的观点。澶渊之盟其实是以战求和,可以看作是北宋与辽实力相当下妥协的产物。
对宋而言,它的基本内容并没有让它丢太大的面子,每年三十万匹两的“岁币”对北宋并不构成特别沉重的负担,也许仅相当于一两个州的税收,这些花费还不到汉人陷于战争所消耗财富的1%或2%,这使和平的代价显得低廉。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
对辽来讲,澶渊之盟后有了喘息的机会,获得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南方边境的防卫负担。
9
此外,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和平交往带来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民族交融,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至今仍矗立于宁城县的辽大明塔正是一个生动的范例,这座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佛教文化的古塔,是我国第三大高塔,也是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塔身共八面,每一面都有一高大的佛龛,佛龛内都有一尊浮雕菩萨,菩萨头顶彩绘佛光,两手放于胸前,庄重肃穆,姿态典雅。尤其是正南面的观世音像,端坐在莲花台上,栩栩如生,两侧是力士和胁侍,上方两侧有一对飞天,体态轻盈,在空中飞翔。塔身上方是十三层密檐,代表着佛教中的十三重佛天。塔檐上悬挂风铃,微风吹过,铁铃叮当,一洗尘埃。在十三层密檐之上还有一小型砖塔造型,上置铜顶,形成塔刹。这座由和平带来的佛塔向人们展现了契丹曾经的辉煌,契丹的兴盛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过,澶渊之盟使得宋朝君臣奢谈太平,对外常常屈己讲和,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澶渊之盟后,曾经的抗辽名将杨延昭又驻守边疆近十年,维护着边境的安全。他们家族的英雄业绩经戏曲、小说渲染,成为著名的——《杨家将》故事,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
10
学完了辽与北宋的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p36课文和知识拓展,了解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学生:西夏建国后不断进攻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一,概括双方议和的内容。
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恢复榷场。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呢?
议和后,双方榷场买卖的马和羊数量很多,边界贸易兴旺。
11
从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这幅打铁图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夏人掌握了精良的冶炼技术,在双方的边界贸易中,“夏国剑”也成了紧俏的商品,宋朝的王公贵族、文士侠客、商贾庶民都以得到“夏国剑”为荣。苏轼得到后,还请晁补之为其作诗,称赞它“青萍拔鞘堂生风”“试人一缕立禠魄”:出鞘就有一股剑气,吹毛立断让人丧胆。它不仅是冷兵器的佼佼者,还被最高统治者用作尚方宝剑,宋钦宗本人随身佩戴的正是夏国剑。
位于东西方贸易枢纽、东西方丝绸之路交汇处的西夏,与北宋进行的交流也关乎到中华文明格局形成。
辽、西夏与北宋有战有和,有对峙亦有交往,但和平交往仍是主流。
北宋与辽签订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2
伴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密切,少数民族拥有了更多的民族自信,正如鲜演大师墓碑刻文中提到了“大辽中国”,明确显示辽朝人自认“中国”的思维方式,辽道宗更是提出契丹“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他们既不断吸收中原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又懂得保留本民族适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传统,既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此时的他们,已主动地把自己当作是“中国”的一部分了,都在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今天,契丹、党项这些族称已经不复存在,但其草原文明的基因早已植入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中,其族群也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里。
13
学习延伸:查阅资料,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并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演变过程。
14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 辽
和与战 北宋
党项族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