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解决问题的策略(2)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解决问题的策略(2)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09 21: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