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教材分析
《浮力》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摩擦力、重力、压力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回想在生活中见到的浮在水面物体的情景让学生认识浮体,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受到的浮力,使学生学习了浮力的初步知识,为接下来的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在小学已经有所学习,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又有回顾旧知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创意说明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并且其中的大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学习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上,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提倡通过发现进行学习,学生成为“发现者”。学生在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这一教学原则。以小组学习、猜想推理、实验探究、拓展训练来构建知识、智能、人格协调发展的学习过程,达到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因素协调发展的目的,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的创新性学习。
3.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提升认识→存疑结课,留有悬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体。
2.知道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3.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4.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空气给它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归纳浮体的概念。
2.通过活动感受浮力,感受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通过活动学习归纳法、类比法、转换法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和值观】
1.在学习中体验科学课程的价值。
2.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与社会】
1.通过阅读《船舶的历史》,了解科学技术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浮力,感受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教学难点:通过转换法表现浮力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实验仪器:大烧杯、小铁球、木块、橡皮筋、空心塑料球(一大一小2个)、弹簧测力计、
小石块、细线、充满氢气的气球
实验试剂:水、酒精、水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中人和刷子的沉浮,初步引出浮体,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浮体
教师:我们看到刷子能够浮在水面上,而人却沉入水中。有没有这种情况:不借助工具,人也能漂浮在水面上,而不用担心被淹死?
学生:在死海中。(教师投影展示人漂浮在死海上的图片)
教师:除了刷子、人以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说出还有哪些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小组讨论后分组回答,教师投影展示几种漂浮的物体)
教师:木头能漂浮在酒精上吗?
(学生做判定,教师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我们把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叫浮体。(投影展出)
教师:铁球是浮体吗?
学生判定:是或者不是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个实心铁球分别放入盛有适量水和水银的烧杯中(可以看见铁球在水中下沉,在水银中漂浮)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浮体的概念可知,铁球在水中不是浮体,在水银中是浮体。由此可以看出:是不是浮体,关键不是看是什么物体,而是看物体有没有漂浮在液面上的这种情况。
拓展认识1.学生阅读《船舶的历史》,了解科学技术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影响。
拓展认识2.从弊端方面认识浮体。(教师展示图片:浮在河面的污染物、浮在河面的水葫芦;同时介绍:并不是所有的浮体对人类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浮在河面的污染物、水葫芦等浮体它们阻塞了河道,而且也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长。我们宁波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三江六岸的美景和许多河道,同学们希望河面上出现这些不和谐的浮体吗?(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2.感受浮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浮体为什么能浮在液面上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个对比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手中握有乒乓球,松手后,乒乓球自由下落。
教师:乒乓球为什么会下落?
学生:受到重力。
教师演示实验:将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上浮。
教师: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有受到重力吗?
学生:有。
教师:乒乓球在水中也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为什么会浮上来呢?
学生: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你看到浮力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感受浮力的存在。
【学生活动1】取一只空心塑料球(乒乓球),用手将其全部按入水中,你的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松手后看到的是什么现象?
(1)学生活动并讨论
(2)师生互动
教师:你的手会有怎么样的感觉?
学生:手感觉到球受到一个向上托的力。
教师:塑料球在松手后上升到水面,说明这个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学生:竖直向上的。
教师:浮力的方向是不是竖直向上的?现在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教师演示实验:借助重垂线进行验证。
(实验设计:将乒乓球用一段细线固定在容器底部,向容器中倒入水,直至容器中的水将乒乓球浸没,观察乒乓球漂浮时,乒乓球下面的细线和重垂线的细线,比较这两条细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叫浮力。(通过投影展出)
【学生活动2】取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的空塑料球,分别全部按入水中,体会手上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实验并交流)
教师:通过实验感受到了两个体积不同的空心塑料球进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可是我们听课的老师并没有感受到,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或方法,让我们在坐的老师也能认同我们的感受?
(教师投影展示图片,请学生通过国旗的飘展情况判断风的存在和风力的大小,引导学生能够用此方法(转换法)来显示大小空心塑料球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不同,并投影出示“学生活动3”)
【学生活动3】设计一个实验或通过一个方法,让别人通过你的实验或方法认识到:浸在水中的大空心塑料球受到的浮力比小空心塑料球大。(可以画图表示,也可以通过文字叙述)
(学生讨论,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并点评、展示自己的方法)
3.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教师: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猜想:受或不受)
教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课本的方法验证。
学生试推导: F浮=G—F? (教师投影展出)
教师:换用酒精来做上面的实验,小石块是不是受到同样大的浮力呢?
学生猜想:一样或不一样
【学生活动4】换用酒精来做上面的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切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浮力的作用,我们还有新的发现: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
教师:那么,物体在气体中是否受到浮力呢?
教师展示实验:在空气中上浮的气球,说明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包括知识和方法,教师点评)
(四)存疑结课
请同学们思考:同一铁球在水中下沉,而在水银中会漂浮;同一石块在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不同。那么,浮力的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存疑结课,为浮力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五、作业
1.谈一谈浮力的应用。
2.完成作业本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
浮 力
1.浮体:把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叫浮体。
2.浮力
(1)施力物体:液体(气体)
(2)方向:竖直向上
(3)大小测量: F浮=G—F?
教学反思:
1.方法为先。科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本节课凸显了科学方法的教学,科学方法的渗透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进行有效构建。如通过国旗的飘展情况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实则是科学学习中的转换法,但是教师没有明确指出科学方法的具体名称,而是从生活中的感性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的理性思考,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的存在,并进行应用。
2.能力为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设计,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推理、实验的设计和改进、观察、评价等各种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思想。
3.设计精妙。铁球沉入水底和漂浮在水银上的对比试验、利用重垂线的方向来说明浮力方向的对比试验,现象明显,突破了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说服力强,让人耳目一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学生活动3”的这一创造性学生活动的设计,以教材为本,却又跳出了课本的范畴,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效果显著,巧妙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