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运用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有理数的减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
师:出示温度计,提出问题:
1.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 ℃比-3 ℃高多少度吗?
2.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1得出结果,然后再列出算式:4-(-3)=7.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体验身边的数学现象.
师:这里的计算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4-(-3)=7,而我们还知道:
4+(+3)=7,即4-(-3)=4+(+3),观察这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讨论后,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试一试.结合试一试的体验,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计算:9-8;9+(-8);15-7;15+(-7).
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尝试运用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师出示教材例题.
师生共同完成,过程中教师示范前两题,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过程,同时结合法则讲解法则的运用,剩下的两题学生尝试完成,体验法则的运用.
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加深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思考:以前我们只能做被减数大于减数的减法运算,现在你能做被减数小于减数的减法运算吗?这时的差是一个什么数?
四、课后作业
1.计算:(1)(-32)-(-12)-5-(-15);
(2)(-)-(+)-(-)-(-).
【答案】(1)原式=(-32)+(+12)+(-5)+(+15)
=[(-32)+(-5)]+[(+12)+(+15)]
=(-37)+(+27)
=-10.
(2)原式=(-)+(-)+(+)+(+)
=[(-)+(-)]+[(+)+(+)]
=-(+)+(+)
=-+=0.
2.全班同学共分为五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100
150
-400
350
-100
(1)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答案】因为350>150>100>-100>-400.
(1)350-150=200,即第一名超出第二名200分;
(2)350-(-400)=350+400=750,即第一名超出第五名750分.
【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尝试运用法则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猫捉老鼠
问题:如果3只猫在3分钟内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多少只猫将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
这是一个古老的趣题,常见的答案是这样的:如果3只猫用3分钟捉住了3只老鼠,那么它们必须用1分钟捉住1只老鼠.于是,如果捉1只老鼠要花去它们1分钟时间,那么同样的3只猫在100分钟内将会捉住100只老鼠.
遗憾的是,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刚才的解答实际上利用了某个假定,它无疑是题目中所没有谈到的.这个假定认为这3只猫把注意力全集中于同一只老鼠身上,它们通过合作在一分钟内把它捉住,然后再联合把注意力转向另一只老鼠.
但是,假设3只猫换一个做法,每只猫各追捕1只老鼠,各花3分钟把它们捉住,按照这种设想,3只猫还是用3分钟捉住3只老鼠.于是,它们要花6分钟去捉6只老鼠,花9分钟捉住9只老鼠,花99分钟捉住99只老鼠.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计算上的困难,同样的3只猫究竟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捉住第100只老鼠呢?如果它们还是要足足花3分钟去捉住这只老鼠,那么这3只猫得花102分钟捉住102只老鼠.要在100分钟内捉住100只老鼠——这是题目关于猫捉老鼠的效率指标,我们肯定需要多于3只而少于4只的猫,因此答案只能是需要4只猫,虽然这有点浪费.
显然,对于3只猫是怎样捉老鼠的,这个趣题没做任何交代.因此,如果允许答案不唯一,那么,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3只、4只、甚至更多.如果要求答案唯一的话,这个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是:这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没有更多关于猫是怎样捕捉老鼠的信息,因此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简单的趣题启示我们,在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也包括其他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领会题目所给出的全部信息,既不要曲解题义,也不要人为添加条件以迎合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这个趣题也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人生启示——只有合作才能产生最佳的工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