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10 18:0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课程标准内容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通过地图比较和绘制时间轴,培养历史时空观;通过分析法典条文,培养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两河文明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三、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本课为世界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分别介绍古代亚非的三个大河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再加上以前学过的黄河流域的中国,这些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其结构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见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已完整学习,具备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但是世界历史才刚开始系统学习,可通过与中国史联系、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通过给出一些文献、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汉谟拉比的统治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世界上古史》周启迪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4月第4版
(3)《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杨共乐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第1版
(4)中央新影集团等制作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二集《逐荡两河》
(5)中国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纪录片《世界历史》第4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第五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2》
(6)NHK纪录片《人类四大文明》2004
七、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上课,同学们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相信有不少同学听过,歌词里的一些内容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关。例如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与楔形文字。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位置
说到两河流域,它是如何的得名的?出示地图,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这里为何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再出示今日西亚的地图,这里大体上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这里的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地理课上对西亚气候的描述。整个西亚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少雨的热带、亚热带沙漠,但在这片狭长的地带却诞生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呢?因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但带来了灌溉的水源,还冲刷出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地的居民充分利用了两河带来的水源和沃土,发展起了灌溉农业,两河文明就这样诞生了。人类文明就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进程
两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请快速浏览全文,给两河流域的文明进程绘制一个时间轴。学生通读课文,将时间轴中的重要时间和事件补充完整。
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就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这些城邦小国常常混战不休,这块鹫碑就是在战争中得胜的一位国王为纪念战功而制作的,因碑上刻有飞翔的鹫鸟而得名,反映了苏美尔各城邦之间的混战。
到公元前2400年左右,两河流域完成了初步的统一。这张图片上阿卡德的国王萨尔贡四处征服,他的领土“从日出处”(东部的埃兰)到“日落处”(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湾)。此后,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到公元前18世纪,一位强大的国王出现了,他就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他使得古巴比伦王国成为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一会我们将会详细了解。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两河流域还经历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人首牛身雕像是亚述雕塑的代表作之一。新巴比伦王国在联合米底消灭亚述之后,它的一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满足王后思乡之情,修建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可惜现已不存在。
新巴比伦王国后来被伊朗高原上兴起的波斯帝国消灭,它的灭亡标志着两河流域历史独立发展的完结。从此它被一个又一个的外族入侵和统治,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这里。
从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两河流域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到底多早?我们不妨和另外三个亚非文明古国对比一下,学生翻阅本书第一和第三课。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统一。古代印度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起,出现了早期文明。在时间轴上同中国对比,中国早期有氏族农耕文明,到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古巴比伦王国就大约在这一时期,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我国则大约处于西周。不过我国的文明一直传承了下来。从时间来看,两河流域文明,在亚非几个文明古国中是属于较早出现的。
再从从空间来看,请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几个亚非文明的位置。从空间分布我们发现,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两河流域的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贡献
那么,两河流域文明有哪些代表性的贡献呢?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较早的文字之一。为什么叫楔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是用尖头的芦苇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符号形状很像一条条木楔子,由此得名。流传下来的泥板文书记载了法律、案件、卜辞、医案、教科书等许多内容。楔形文字的发明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两河文明的历法也很有特色。苏美尔人制定了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定每个月29或30天,12个月为1年,每年354天,并通过设置闰月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
60进位制的发明和使用也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大贡献,直到现代世界有些领域还在使用60进制,例如时间的计算。
(二)古巴比伦王国
在了解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概况后,接下来,让我们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时期着重了解,这就是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汉谟拉比完成统一
早在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的首领之一苏姆?阿布就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定都巴比伦城。在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中意思是“神之门”,“巴比伦”一词源于希腊人的称呼。图中就是古巴比伦城遗址,让我们隐约可见昔日的辉煌。前五位国王花了将近60年的时间积蓄力量,逐渐控制了整个阿卡德地区。到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就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在位)。
汉谟拉比从他父亲手中接过的只是大约80英里长、20英里宽的小国,周围强敌林立。他是如何完成统一的?他首先致力于巩固内部、发展经济,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后,才开始对外扩张。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消灭周围的强敌。(他多次战胜亚述,占领其南部疆土,但未能征服之。)终于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 在他统治时期,古巴比伦走向统一与强大,成为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汉谟拉比对王国的管辖
汉谟拉比又是如何让古巴比伦王国强大起来的?让我们看看汉谟拉比是如何管辖他的国家的?请同学们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材料一:汉谟拉比拥有一套高效率的官僚体系,各种官吏由国王本人任免。各行省和城市总督的重要职责有:管理王室土地;对合法占有的土地给予保护,对非法占有的土地子以没收;出租王室土地,征收各种租税。
材料二:国王或中央政府对地方法庭实行监督和控制。汉谟拉比建立了严格的军事制度……亲自掌管军队大权,他可以任意调拨军队。……他把神庙经济完全纳入王室经济,使其成为王室经济的一部分。……汉谟拉比还控制了地方神庙的收入。
材料一、二表明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王具有绝对权威,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将全国的政治、律法、军事、经济等方面都牢牢抓在手中。这种制度我们称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他还专门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
为了巩固统治,他还做了什么?请阅读材料三、材料四。
材料三:他自称“天神安努与地神恩利尔所宠爱之人”,“恩利尔所任命的牧者”,“战神萨巴巴的堂兄弟”及“众神之王”,其权力得自享有统治全人类大权的马尔都克的神授。
材料四:灌溉农业在两河流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汉谟拉比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汉谟拉比在位的第8、9、24、33年都是开凿运河之年、兴修水利之年,尤其是第33年重凿的“安努与恩利尔所宠爱的汉谟拉比运河”,工程浩大。
他通过神化自己,以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在较为干旱的西亚地区,发展农业离不开两河水流的灌溉,汉谟拉比为此多次大兴水利,成为史册上值得称道的事迹。
小结:他通过实行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神化自己,重视农业灌溉等措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除了使古巴比伦王统一和强盛。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汉谟拉比法典》。这张图就是法典石柱,石柱高2.25米,法典雕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上,埃兰人入侵巴比伦后把石柱带回了苏撒。1901年由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撒遗址发现的,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为什么说这部法典是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老师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这部纪录片中截取了一段,大家一起来听听卢浮宫东方馆的馆长是如何介绍这部法典的吧。播放视频。虽然石柱有几行铭文已经磨灭,但后来在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发现了发现若干部分的抄本,得以增补损毁部分。这部法典是古代东方史最宝贵的资料之一,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特征都在法典的正文、序言和结语中明显表现出来。
石柱除了上部太阳神、正义之神沙马什将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的浮雕外,下面就是法典的主体——以楔形文字雕刻的法典铭文。铭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主要是神化王权、炫耀权力,表明他立法的目的;结语主要宣扬他的法典之公平正义,希望垂之后世,并诅咒敢于破坏其法典的人。中间的正文部分,由282条法律条文组成,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土地管理、租佃、雇佣、高利贷、债务、买卖奴隶、合伙经商、家庭婚姻、继承以及行医、建筑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的窗口,向我们展示了古巴比伦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法典,通过一场时光旅行去看看古巴比伦人的生活吧。
时光旅行场景一:
来到巴比伦城的大街上,同学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场打架斗殴中,有两个人同样打伤了人,但法官判其中1人只要赔钱,另一人却要受挖眼之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出示法典条文“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一九八条 倘彼损毁穆什钦努之眼或折断穆什钦努之骨,则应赔银1明那。
第二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这就是典型的古巴比伦社会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为什么对两个伤人者惩罚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所伤的人身份不同。自由民和“穆什钦努”谁的地位高?从惩罚的不同我们就能看出穆什钦努的地位要低一等。关于穆什钦努,有学者认为是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也有学者认为是指失去土地者或外来人,总之,法典中的穆什钦努法律地位要低于一般自由民。
但还有地位更低的人,比如奴隶。假如打伤的是奴隶呢?出示材料一“第一九九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实价之一半。”那么只要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从这几段材料中同学们看出了古巴比伦社会的什么特点?古巴比伦社会是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的人法律地位截然不同,自由民伤害同地位自由民,必须受到同样的惩罚;而伤害了穆什钦努,只需赔偿1明那银子;伤害了奴隶只要赔奴隶身价的一半。
再看两条和奴隶有关的法律条文。出示材料二“第十五条自由民将宫廷之奴或婢,或穆什钦努之奴或婢,带出城门外者,应处死。
第二八二条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拐带或窝藏奴隶者,要处死;奴隶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割耳。这说明什么?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奴隶主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还有不少处死的罪名,处罚是非常严厉的。对此同学们怎么看?处罚虽然严厉,但是放到当时历史环境下,正如卢浮宫博物馆古代东方艺术馆馆长所说“它试图更加公正,当然更是为了避免此前盛行的个人报复行为。也可以说是将惩罚规范化。”这部法典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处事规范,相对于之前的野蛮复仇,这其实也历史的进步。
时光旅行场景二:
让我们接着到处走走,这时我们看到了一对争吵的父子。一对父子在争执时,年轻气盛的儿子打了父亲。父亲火冒三丈。闹到法庭上,法官会怎么处理呢?学生回答。
出示法典条文“第一九五条 倘子殴其父,则应断其指。” 没想到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儿子要被砍掉手指。这样的法律规定反应古巴比伦社会的什么特点呢?男性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让我们再看两个例证,出示材料三“第一一七条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3年,至第4年应恢复自由。
第一四一条倘自由民之妻居于自由民之家而存心他去,处事浪费,使其家破产,其夫蒙冤,则她应受检举,倘其夫决定离弃之,则可离弃之;在其他去时,其夫得不给她任何离婚费。倘其夫决定不离弃之,则可另取他妇,而此妇应该留夫家,作为女奴。” 古巴比伦的特征之一是家庭奴隶制,男性家长不但对家中的奴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妻子儿女也有绝对权威,甚至可以拿他们去抵债。
时光旅行场景三:
看完家庭纠纷,接下来让我们去码头散散心吧。码头上热闹非凡,好多货船正在装货、卸货。一位商人却在唉声叹气:他雇佣的船工不但弄沉了他租赁的货船,还令他损失了一整船上好的大麦。同学们该如何安慰他?学生回答。
出示法典条文“第二三七条 倘自由民雇佣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或任何其他货物,而此船工不慎,致船沉没或船上之物毁损,则船工应赔偿其所沉没之船及船上所载全部被损毁之财物。” 所以损失应该由船工来赔偿。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还能看出古巴比伦社会的什么特点?从商人、船工、雇佣、租赁等词,还有众多的商品,可以看出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我们再看几则法典中的例子,出示材料四“第九十九条 倘自由民以银与自由民合伙, 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
第一00条 塔木卡[大商人]以银与沙马鲁[小商人]经营买卖,令其出发,而沙马鲁应在旅途中.....使委托彼之银获利,倘沙马鲁于所至之处获利,则应结算所取全部银额之利息,而后应计算自己的日期,以偿还塔木卡。” 当时商人们还可以合伙经营,法典明确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如何分成。还有的条文中提到做生意过程中如何借贷,亏损后如何赔偿等问题。除了船工,还有很多行业出现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如医生、理发师、牧人和建筑工等等,可见商品经济的活跃。
时光旅行就到此结束,相信同学们对古巴比伦社会有了更多了解。让我们回头思考一下本课导言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之前更早的法典,例如苏美尔法典,流传下来的仅是片段的条文而已。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它是研究古代东方史最宝贵的资料之一。《汉谟拉比法典》通过成文法的形式来解决社会中许多问题,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因此我们说这部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的知识点。让我们通过填空来检验同学们对本课的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填空,教师强调知识要点。
知识点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位置: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________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3.建国:约从_______________年起。
4.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知识点二 古巴比伦王国
5.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____________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城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三 《汉谟拉比法典》
7.古巴比伦分为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8.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