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落花生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10 18:06:31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2.落花生部编版 五年级上第二课时新知导入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下面图片是什么吗? 课文为什么把它叫做落花生? 花生 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所以又叫落花生。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吩 咐 榨 油 便 宜半 亩 凉亭 石 榴 开 辟作者简介自读课文要求:
1. 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精读课文 一、 朗读课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我们”姐弟几个一起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一个请父亲也来参加的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收获节上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精读课文 1. 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介绍了故事的起因。精读课文
2.在课文中划出写种花生经过词的语?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颠倒位置。识字解词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同时也说明了花生生命力强、易于种植的特点,为下文写花的品质埋下伏笔。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3. 思考:句子的“居然”一词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说明了什么? 过一个收获节,
母亲叫来了父亲。把花生做成了
好几样食品。1.花生丰收了,母亲的提议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提议准备 三、 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精读课文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 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民主、善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精读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收获花生后我们怎样庆祝?  母亲花生做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在后院的茅亭里过收获节。识字解词4.同学们,你都吃过哪些用花生做的食品?精读课文 1.阅读课文,说说这一家人是怎么议论花生的? 四、 品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精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说说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表现出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好处,为下文揭示花生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3.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 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对比的写法。父亲赞美了花生不爱炫耀、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4. 父亲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赞美了花生什么样的品质?精读课文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5.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6.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精读课文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具有花生品格的人精读课文7.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找出出有关的句子。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8.这句话里的“体面”一词,下面的哪种解释最正确?第三种精读课文
9.结合课文内容,你对作者的话怎样理解?
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精读课文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10.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
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
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
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
到深夜,交待了时间,
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一句第二句拓展阅读 白 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拓展阅读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拓展阅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按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的顺序,重点记叙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理,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1.读准下列带点字,并给它们注音。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    ),
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    )地。zhǒnɡkònɡ●●石榴溜走品尝党员吩咐附和2.组词
榴( ) 尝( ) 咐 ( )
溜( ) 党( ) 附( )事情发展 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借物喻人详略议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同学甲:我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的,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写作方法,比如本文就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写法,在组织材料上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花生,揭示了花生的品格: 。
种、收花生做成食品播种吃花生美味可口议花生兄妹们议赞美花生
学习花生
做有用的人居然收获了父亲议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2.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白鹭更加的了解。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部编版五级上册2.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落花生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 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重点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下面图片是什么吗?
花生
课文为什么把它叫做落花生?
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所以又叫落花生。
今天我们学习《落花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落花生》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吩咐  榨 油 便 宜
便 宜 凉亭 石 榴
开 辟
(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3)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二、复习检查
(一)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我们”姐弟几个一起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一个请父亲也来参加的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收获节上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二)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
1. 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2.在课文中划出写种花生经过词的语?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不能颠倒位置。
3.思考:句子的“居然”一词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说明了什么?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同时也说明了花生生命力强、易于种植的特点,为下文写花的品质埋下伏笔。
(三)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
(课件出示)
1.花生丰收了,母亲的提议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提议:过一个收获节,母亲叫来了父亲。
准备: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
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民主、善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收获花生后我们怎样庆祝?
母亲花生做了好几样食品,吩咐我们在后院的茅亭里过收获节。
4.同学们,你都吃过哪些用花生做的食品?
(四)品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阅读课文,说说这一家人是怎么议论花生的?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花生的味道很美。
花生可以榨油。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2.反复朗读,说说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父亲与“我们”的对话表现出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好处,为下文揭示花生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3.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 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4. 父亲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赞美了花生什么样的品质?
对比的写法。父亲赞美了花生不爱炫耀、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5.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6.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7.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找出出有关的句子。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8.这句话里的“体面”一词,下面的哪种解释最正确?
1.体统;身份:有失~。
2.光荣;光彩:好吃懒做是不~的。
3.(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长得~
9.结合课文内容,你对作者的话怎样理解?
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10.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三、拓展阅读
白 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课堂练习
1.读准下列带点字,并给它们注音。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    ),
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    )地。
2.组词
榴( ) 尝( ) 咐 ( )
溜( ) 党( ) 附(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同学甲:我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记叙的,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学到了许多写作方法,比如本文就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写法,在组织材料上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_花生,揭示了花生的品格: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来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
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
自由朗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请学生分组完成,课堂展示。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组织答案。
思考问题,组织答案
阅读课文,增长见识。
完成练习,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温故知新,复习上一节的生字、词语,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把文章分为几部分,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分析文章第一部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通过分析文章第二部分的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对最后一点段落的理解。
拓展阅读,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完成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小结
这篇课文按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的顺序,重点记叙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理,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落花生》练习第二课时
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妈妈在后园的半mǔ(  )空地上种了花生,并fēn fù(   )我们兄妹要好好照看。
(2)我很爱吃shí liu( )。
(3)我家新买了一个zhà( )汁机,让阿姨来品cháng(  )苹果汁。
二、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得知要去首都(dū dōu)北京参加夏令营,我们都(dū dōu)开心地跳了起来。
(2)这个便(biàn  pián)利店的东西很便(biàn  pián)宜。
(3)我对这个好(hǎo hào)心人很好(hǎo hào)奇。
三、 选词填空。   虽然 既然 居然 竟然   1.这样的宏伟建筑,( ? )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2.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 ? )收获了。
3.( ?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一起来种花生吧。 
四、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用加点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一选。
1.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借物喻人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其中详写的是( )。
A.种花生 B.收花生 C. 吃花生 D.议花生
3.你认为花生有着怎样的品质?( )
A.默默无闻 B.不计名利 C. 朴实无华 D.外表体面
六、先根据语境用恰当的词语填空,然后写句子。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 )地说:“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     )地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     )地说:“花生可以榨油。”
请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画“ ”的部分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
钓鱼的启示(节选)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
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用“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中“依依不舍”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 3.概括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生》练习第二课时答案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亩 吩咐 (2)石榴 (3)榨 尝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二、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dū dōu (2) biàn pián (3) hǎo hào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三、选词填空。  
虽然 既然 居然 竟然  
1.这样的宏伟建筑,(竟然)只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2.我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3.(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一起来种花生吧。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掌握。
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他虽然年龄小,可是他懂得的东西很多。
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
父亲说,那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句子的掌握。
选一选。
1.B 2.ABCD D 3.AB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先根据语境用恰当的词语填空,然后写句子。
争先恐后 迫不及待 不甘示弱 
花生不但味儿美,而且可以榨油。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课外阅读。
1.用“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
2.短文中“依依不舍”的意思是(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它的近义词是(恋恋不舍)反义词是( 长扬而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概括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每当“我”遇到抉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给“我”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及归纳。
4.读了这篇短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在道德的是与非面前要勇敢地、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