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0 19:4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概念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为了构建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认识太阳系”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从教材安排看出其意图在于借助建模活动构建概念。两大活动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此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本课学习之前,教材已按排有建模的活动,如造环形山、日食和月食。虽然学生之前有了建模的体验活动,但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的,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的。而本课却是根据数据来建模的,所以本课的建模活动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学习就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认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建构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每小组)橡皮泥、米尺、研学案
2、教师:教学PPT、 50米皮尺、太阳系的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示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图片。
2、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它就是:太阳系。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太阳系:
1、 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任务一:在研学案上画出自己所认识的太阳系。
学习提示: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在在排列上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关于太阳系,学生已经有一定认识,那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显然这些前概念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不科学的。以画图形成呈现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冲突,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3、观看关于太阳系的教学视频。
4、交流评价:根据视频资料评价一下哪个小组画得更科学。
5、修改小组所画的太阳系。
6、小结归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设计意图:以视频、资料作参考,以小组评价作方式,重新修正太阳系的画法,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建模过程,有效形成太阳系的概念形成。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评议互相学习提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学习形式的好处。)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任务二:借助研学案提供的数据(八个行星赤道直径、与太阳平均距离),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
2、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思考:怎样做八大行星的模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3、研讨问题:怎样做八大行星的模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方法提示:
(1)按比例缩小行星的大小。建议可缩小20亿倍,计算结果后再做模型。教师 PPT显示缩小20亿倍后的数据。
(2)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
(3)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距离比
(设计意图: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环节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且让学生“动脑思”。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找到信息,有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建模活动的达成。)
4、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合作完成八个行星的模型制作,并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5、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还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2、 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3、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想想它的真实距离和大小,你有什么要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太阳系缩小比例,引发学生空间想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力。从而感受到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五、拓展活动:
1、以缩小100亿倍的数据,到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3、查阅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资料,进一步了解太阳系。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更希望将孩子引导到课外继续探索。这样学生才可以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太阳系
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行星距离遥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