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2力的存在(教案)【优】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2力的存在(教案)【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11 23: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力 的 存 在
(此课例曾在“第83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活动中展示)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八上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正确理解力的概念是学好初中科学的基础。因初二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一些生活情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一些简易的实验,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有关力的概念。并为学习这节课的后续内容打下基础,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力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日常生活都能体验到力,并常用到力这个词,所谓陌生是对平时有关力的现象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对力的认识是模糊而肤浅,有时候甚至是不确切或不科学的。力的概念非常抽象,要深刻理解科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⑵知道力的作用的两种效果,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力”的效果,探索“力”的作用等自主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建立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比较、抽象、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力的作用是相互在实际中的运用。
六、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本节课的教与学的顺序为:用力的作用效果来感知力的存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先感知后上升为概念。通过这样的安排使知识更具体和形象,让学生自己通过逐步认知的过程,建立力的概念和规律。
本课采用“引导——体验”教学法,通过创设一系列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开展各种体验探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设计实验,合作交往,激发表现等活动方式,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体验的力的存在,探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用分类、比较、、归纳、转换、放大等科学方法初步建立的概念。
七、器材准备
简易单杠一个,橡皮管2根、一个气球、一块小木块、一个弹簧、一辆绑有磁铁的小车,一条磁性软黑板。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要求学生上台做引体向上:你用力拉单杠,手臂感觉如何?
一起来体验用力的感觉——用力拉橡皮管(坚持五秒),你手臂的感觉如何?
人类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胀中感受到力的存在。除此之外,上述过程中还有什么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以亲身体验,提出“怎么才能知道有力的存在呢?”使生活问题科学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⑴感知“力”
【任务一】尽可能的利用桌上的器材来显示力的存在。
要求:每小组把展示的任务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写在软黑板上,并贴到黑板上展示,如图一。
要求学生对这些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学生分类如图二,分类依据是什么?
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如图三。
【设计意图: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求同比较、比较归纳的思想】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形变吗?
【任务二】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形变。
学生用手压玻璃瓶,如图四,观察瓶子上方细管中液柱变化,从而证明力能使瓶子发生形变。
引导学生质疑:细管中液柱上升也可能是由于热手导致瓶中液体受热膨胀引起的,所以这个实验不能说明力能使玻璃发生形变,该如何证明?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建议学生换个角度用力,如图五,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如果换一个角度用力,使瓶子的体积变大,液柱是会下降的。所以液柱变化主要不是受热膨胀引起的,而是瓶子受力形变使容积发生变化。
指出上述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转换法和放大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⑵探索“力”
针对刚才的实验事实,如图六,请大家进行纵向比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导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纵向归纳,横向概括,不仅突破知识难点,同时渗透学法指导。】
刚才的实验中,发生力作用的物体间都是直接接触的,那么是否可以说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存在?你的观点?你的理由?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任务三】实验证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能产生力。
每一组只有一辆绑有磁铁的小车,实验效果不明显。老师建议可向别的组借用器材进行实验验证。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产生跟两个物体是否直接接触没有必然联系。
【设计意图:体现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思想】
在刚才的实验中,如果两辆小车如图七、图八放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且同时发生、同时消失。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⑶利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海洋中的鱿鱼,阅读资料,请你解释鱿鱼前进的力来自哪里?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应用?
看火箭升空的视频——火箭升空也是了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我们可用这辆小车,如图九来模拟实验,动手做一做,设法使小车前进。
小组讨论:小车前进的原因。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大到天体之间、地球上物体之间力的作用,小到微观世界粒子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也正是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更方便,科技也更加进步。但是它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大家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吗?
上述情况表明,很多科学知识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注意趋利避害。
⑷应用“力”
上课开始时,我们做了引体向上,对此大家能否提出一个你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相同条件下,怎样做引体向上会更省力?
如图十,如何比较这两种的握杠情况下哪种施加的力大小?
实验方法:用两根相同的橡皮筋,下面系一重物,如图十一所示悬挂,按照引体向上的两种握杠方法进行实验。运用转换法,把拉力大小转换为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这能够说明做引体向上时拉力的作用效果与拉力的方向有关。另外正手握、反手握也会导致做引体向上时力的大小不同,这说明做引体向上时拉力的作用效果还与拉力的作用点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做引体向上的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探究,把探索性学习的惯性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提问、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九、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应注重让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桌上器材来显示力的存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一;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如图二,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如图三;接下来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概括出力的概念,如图六,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本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展示新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学习思维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科学教学应关注学生创造性设计,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在证明玻璃瓶受力发生微小形变的实验中,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质疑,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自主实验验证,得出液柱变化不是由受热膨胀引起的结论,同时体验转换法和放大法在实验中的应用。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对比,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得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思维获得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