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都 城: 刘秀(光武帝)洛阳背 景:建立者:时 间:公元25年东汉
的建立一、光武中兴西汉后期
朝政腐败王莽建新
西汉灭亡农民起义推翻新朝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的意思)两项头衔的帝王。
——黄留珠《刘秀传·序章》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祸拏(ná 牵连;连结)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饥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荒芜,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 ,疾疫大兴,灾异蜂起。于是……匹夫僮(tóng 低贱)妇,咸(普遍都,全部)怀怨怒。
材料反映了东汉初年怎样的社会景象?
——范晔《后汉书·桓冯列传》 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呢?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目的: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 武 中 兴”光武帝
(25年-57年在位)措施: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想一想: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和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共同点呢?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据范晔《后汉书· 郡国一》、《后汉书· 郡国五》编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东
汉
彩
绘
陶
击
鼓
说
唱
俑东
汉
宅
院
画
像
砖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
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司马光《稽古录》卷十三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即位时平均年龄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和帝即祚(zuò 皇帝即位登基)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 duì 恶也),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
——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想一想: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陶院落(模型)东
汉
彩
绘
陶
击
鼓
说
唱
俑外有高墙 边有角楼 庭院深邃豪强大族住宅和防御措施紧密结合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地方势力发展壮大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边缘。三、黄巾起义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起义军)燔(fán)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范晔《后汉书·黄甫嵩传》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时 间:领导人:特 点:结 果:影 响:184年张角有组织
有准备历时9个月,最终失败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创立太平道)(传教10多年,
信徒数十万人)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三、黄巾起义动脑筋: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刺史州牧州牧割据影响: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第13课 东汉的兴亡三、黄巾起义
公元9
年西汉东汉新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公
元
前202年
公元23
年
公元25
年
公
元184
年
公
元220
年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汉光武帝汉武帝汉文帝汉高祖第13课 东汉的兴亡《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流程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程内容
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
了解光武中兴;
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
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东汉的兴亡》在统编新教材中单独列为一课,既展现了整个大汉王朝的全景,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历史时序性的把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6月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年6月版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4)纪录片:《中国通史》
(5)臧嵘:《评东汉光武帝的历史作用》,《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所学内容,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第三单元学习的大一统的秦汉时期中,汉朝包括我们之前学习西汉政权,以及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东汉王朝。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一、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东汉建立的背景,梳理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三要素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东汉的建立”相关内容梳理
后人对刘秀的评价
展示后人对刘秀“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评价。思考为何称其为“中兴之君”并引导学生学习其治国措施。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的社会景象以及采取的措施。
展示材料,设置问题:“东汉初年是一番怎样的社会景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从材料中关键语句提取信息,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答案。
“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统治后期,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依据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回顾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比较共同点。
指导学生回顾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措施,引导学生讨论光武帝和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的共同点。”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概括并回答。
感受“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提供东汉全国户籍人口统计表。人口数量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阅读统计表,感受东汉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并聆听讲解。
感受“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提供《东汉宅院画像砖》以及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引导学生观察,从文物图中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光武中兴”的兴盛局面。
观察文物图片,提取关键信息。
后人对东汉王朝的评价
展示后人对东汉王朝的评价,说明
光武时期奠定了东汉前期兴盛的基础。设置问题:“这种兴盛的局面能一直持续下去吗?东汉中期以后统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提供《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表格,通过计算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引导学
生探究东汉中期以后朝政出现的问题。
学生计算,思考并探究问题。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以及后果。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事以及汉顺帝末年流传的童谣,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思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恶果。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史实,聆听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
东汉中后期阶级对立,社会动乱的情形。
展示陶院落(模型图),讲解其内部结构及功能,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建筑的出现反映了东汉怎样的社会情形。
观察文物图片,聆听讲解,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黄巾起义
介绍黄巾起义爆发的背景并。
学生聆听讲解,并思考。
黄巾起义的背景
根据内容以及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思考、概括并回答。
黄巾起义的内容
介绍油画作品《黄巾起义》并梳理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点: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并完成“黄巾起义”相关知识点梳理。
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面临的问题
设置问题:“黄巾起义被镇压,是否标志着东汉政权得以长治久安?”
引导学生思考。
观看图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本课小结
回顾东汉的兴亡史,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代表发言。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回顾汉朝出现的杰出帝王,突出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东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光武帝及其建立的东汉王朝的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