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一、选题立意
源于: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一种有蛮力的躯体来快速地吸收斯文,在这件事情上,蛮力不值得骄傲,斯文也不值得骄傲,他们的组合才是强大的。 ——余秋雨
思索:北魏,一个野蛮时期的部落,它怎么能够快速地变成一个能够足以统治整个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力量呢?
立意:从东汉时,允许少数民族内迁,到魏晋时期,胡汉错居杂处,民族交融成为不可逆之势。而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汉文化进行改革,又推动了民族交融。
二、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与该班历史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
优势:七年级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的线索较为清晰,学习兴趣易被调动。
劣势:初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相关历史名词理解不到位,如对“民族交融”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够全面,如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
(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理念与方法
【教学理念】:将历史知识以“润物细无声”之式使学生得以灌溉,并学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
【本课的课魂】:北魏孝文帝顺应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进行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其精华,从而又推动了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民族,他说,我真的找不出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民族,它通过如此几百年的时间从原始人变成一个强权的缔造者,然后足以控制华夏文明的北部疆域,而且被我们永远地记忆。这就是伟大的北魏。
设问:北魏什么时候建立?通过什么方法成为了强权的缔造者?余秋雨先生又为什么会说他是伟大的呢?就让我们在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寻找答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割据混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虽然西晋统一全国,但很快被内迁民族匈奴灭亡,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史称东晋。与此同时的北方却相继出现了16个政权,有一个政权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那就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
过渡语:正如同学们所见,此时中国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前秦统一北方后,若要实现统一中国梦,谁就成了其最大的障碍呢?前秦的崛起,与汉族建立的东晋,发生冲突,双方在淝水岸进行决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三国两晋的政权更迭,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形势图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淝水之战的目的。)
一、胡风崛起·文化冲突
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
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过渡语:淝水之战,苻坚率领前秦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却被东晋8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观看视频《淝水之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对淝水之战进行深入了解。学会分析战争胜败原因并吸取历史智慧。)
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是哪个政权结束了这种割据混乱的局面呢?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珪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建立了北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北魏实力不断增强,439年,北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统一后的北魏,国内是否一派祥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4页第三段,独立思考统一后的北魏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①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差别。民族交融成为不可逆之势。
②从鲜卑拓跋部自身而言,内迁较晚,大量旧俗的保持,使其统治困难重重。
为了巩固统治,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方法呢?
-----改革
初识孝文帝。北魏历史上,改革最有效者就是拓跋宏,历史上的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年幼时在祖母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设计意图:析孝文帝改革选择用汉文化改革的原因是受冯太后影响,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突破难点。)
过渡语:拓跋宏较早接受汉文化,意识到鲜卑族的落后和汉族的先进,所以在位时极力进行移风易俗,选择用汉文化进行改革以巩固北魏政权。
二、移风易俗·文化选择
过渡语:孝文帝改革主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在494年,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析迁都之因:
1.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改革),信为甚难。 ——《魏书》
2.《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积)雪,荒松无罢(停止)风。”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研读,关键词的勾画,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简述孝文帝迁都经过。494年,孝文帝率军南下攻齐,鲜卑贵族随军从平城到洛阳。遇洛阳绵绵秋雨,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孝文帝仍命令继续南进。贵族们跪在拓跋宏马前,哀求孝文帝放弃南进计划。孝文帝做出很生气的样子,指责贵族们妨碍他完成统一江南的大事业。过了一会儿,他改变语气说:“如果大家不愿意南下,也就算了,但必须迁都到洛阳。否则兴师动众,一事无成,岂不让天下人笑话我吗?”贵族们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同意迁都。后来,孝文帝又处死了进行还都平城阴谋活动的太子拓跋恂。从这以后,贵族们再也不敢提迁回平城的事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孝文帝改革坚定的决心和孝文帝的智慧。)
过渡语:就这样,孝文帝用巧妙的方法,坚定地实施了迁都的计划。迁都到洛阳后,孝文帝开始进行改革的第二步,实行汉化措施,何为汉化,就是学习汉族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两个小游戏。
游戏(1):缩句游戏
过渡语:经过同学们的精简,措施中的精华被提取出来。我们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措施在当时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请同学们将我们刚刚提取的措施和接下来老师展示的材料对号入座。
游戏(2):对号入座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游戏,学生即可掌握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也可了解其怎样实施,突出重点。)
过渡语:通过孝文帝改革两步走的战略,整个北魏发生变化了吗?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材料,分析改革后“变”在何处?
材料一: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中的对比分析,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过渡语:孝文帝改革,对于北魏来说,增强了自身实力;对于民族关系来说,促进了民族融合。
再识孝文帝
但是在今天,中华民族中已经没有鲜卑族,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的改革造成的。所以,孝文帝的改革是失败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是否成功,并说出理由。
改革的是否成功,要看其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孝文帝选择汉文化顺民族交融之势,在过程中,又推动民族交融盛世现,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道,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是由于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吸取鲜卑族精华注入中原文化。黄雪寅在《追梦中原》中说道,鲜卑族自大兴安岭中走来,最终融合于中华民族之中,就保全了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鲜卑族消亡了,但他们像落叶一样分解自己,归为泥土,化为养分,融于了中华民族血液之中。所以,在我看来,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的,他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通过再识孝文帝,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过渡语:东汉时期,光武帝为缓解民族矛盾,实行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的政策,到魏晋时期以来,胡汉交错杂居,民族交融势不可挡。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促进民族大交融,中华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三、胡汉交融·文化丰富
到底何为民族交融呢?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简单来说,是胡汉双方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想一想,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根据资料和阅读教材95页第2、3段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信息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深对“民族交融”概念的认识。)
民族交融,由衣食住行——生产方式——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由表及里,改变社会风貌,推动历史进程。
结束语:
习近平主席曾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几千年的历史用事实证明了民族交融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就了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课堂小结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