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平行线
1.平行线
课题
1.平行线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几何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积累操作经验.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数学思考
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基本事实及推论.
问题解决
能在观察、想象、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线定义及画法、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教学难点
1.平行线基本事实及推论的应用.
2.区分平行线及平行线段.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多媒体展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
图5-2-4
思考:图中的竖线(横线)会不会出现交点?在位置上给人怎样的感觉?
让学生感受生活,感知数学,从而引出新知.
1.从生活出发,师生共同探究平行线的特点.
平行线的特点:(1)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2)是直线.
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图5-2-5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a,b,记为“a∥b”,读作a平行于b.
图5-2-5
1.由生活感知平行线的特点.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问题:(1)平行线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即无交点))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2.平行线的画法
先由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并示范平行线的画法.
画法:一放二靠三推四放(如图5-2-6).
图5-2-6
学生自己练习试一试.
3.平行线基本事实
学生在了解平行线画法的基础上,继续练习:
如图5-2-7过已知点P作已知直线l的平行线.
图5-2-7
思考提问:经过点P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与已知直线l平行?
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应正确理解“有且只有”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有”表明存在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是唯一的.
4.平行线基本事实的推论
在知识3的基础上,另找一点B,继续让学生自己画出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
图5-2-8
提问思考:这三条直线中,任意两条直线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师生共同得出平行线基本事实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通过对平行线画法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动脑的能力,在独立练习中体会手脑结合的乐趣.
3.以画平行线为绳索,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平行线基本事实和推论.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如图5-2-9,已知直线a,点B,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图5-2-9
巩固所学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拓展提升】
例2 探究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个数.
通过拓展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查缺补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达标测评】
1.判断: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平行.( )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
2.如图5-2-10,已知方格纸上点O和线段AB,根据下列要求画图:
(1)画直线OA;
(2)过点B画直线OA的垂线,垂足为D;
(3)取线段AB的中点E,过点E画BD的平行线,交AO于点F.
图5-2-10
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通过设置达标测评,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1.课堂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2)本节课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教师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及画法
2.布置作业:教材P170练习.
指导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好习惯,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网络】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大量的画图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事实及推论.
②[讲授效果反思]
讲述平行线的定义时,要强调前提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讲述平行线基本事实时,强调正确理解“有且只有”的含义.
③[师生互动反思]
整个教学流程较为顺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回答问题积极,问题难度适中,层次有序,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