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彩虹?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通过亲手制造彩虹,揭示彩虹的形成和颜色,指导学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二、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用简单的器材
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2、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彩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认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平面镜、手电筒、白纸、三棱镜、牛顿盘。?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用三棱镜制造彩虹引入新课:?
(1)师:“今天大家表现非常不错,我想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观察教室的天花板。”
(2)师:“这是什么?美丽吗?”引入课题“美丽的彩虹”,并板书课题“美丽的彩虹”。
2.学生提出关于彩虹的科学问题。(板书:形成?颜色?)
师:“看到这美丽彩虹你会想到哪些科学问题?”
猜想彩虹的成因.
1.采访学生你在哪些地方还看过彩虹,并且展示雨后、喷泉旁、水旁、瀑布旁彩虹的图片。
师:“你在什么地方还看过彩虹呢?”(教师展示彩虹图片)
2.根据彩虹出现的时机猜想彩虹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光和水.(教师板书)
(?三)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材料和方法。
师:我们可以亲手制作一个彩虹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生:水和光。
师:可是室内没有太阳光怎么办?
生:用手电筒代替。
师:动手试一试,看看能不能看到彩虹。
小组实验。
第一次小组实验。
师:看到彩虹吗?(学生摇头)
师:把这个平面镜斜放进水里,试着调整平面镜和手电筒的角度。
小组第二次实验。
师:看到彩虹吗?
生:看到了。
3.比较两次实验异同点和总结实验发现。
师:请大家观察两次实验的不同点?水面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展示两次实验的图片)
生:第二次水的形状变成了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平面图形,这里水的形状是立体的。(课件画出三棱柱)
生:三棱柱。
这个实验证明了彩虹形成与光和水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关系,并且水还必须是三棱柱形状的。
师:真不错,真可以当我的老师了 。
实验探究彩虹的颜色
引入三棱镜。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彩虹既没有水也没有平面镜,只用了一件仪器就轻松制造出来了,大家看。就是它。这是什么?
师:对。三棱镜。
三棱镜探究彩虹的颜色。
师:手电筒的光穿过三棱镜就会形成彩虹。想试试吗?
师:手电筒的光是什么颜色的??彩虹又有哪些颜色呢?带着这些疑问来做实验吧啊!
展示实验发现
师:手电筒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的。
师:彩虹又有哪些颜色呢?
生: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师:为什么白色的光变成可是七色光?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师生共同画彩虹。
图片展示光的色散原理。
解释彩虹形成原理。
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也能像三棱镜一样使阳光分散成七色光,出现瞬间的彩虹。
牛顿盘
师:白色光可以分解成七色光,七色光合成白色光吗?
师:对。牛顿发现这个七色的转盘在高速旋转时可以合成白光。想不想试一试。(学生玩牛顿转盘)
(七)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我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令我预料不到的事情。如在解释难点光的色散原理时,有一位学生根据图片解释了色散原理,但因反射和折射孩子们不太了解,因此效果不是很好。如果通过光的色散的视频来处理就好了。另外三棱镜制造的彩虹能在白墙上显示,会更清晰,课堂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