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11 13: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中日交往开始的时间,密切交往的时间及原因,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进行大化改新的作用,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它是怎样向这位老师学习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日本的历史。
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入”部分)简介日本:日本是东亚岛国,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和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历史上的日本曾有东瀛、东洋、扶桑等别称,古代日本人崇拜太阳神,所以把太阳视为本国的图腾,这就是日本国名的雏形,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日本的国旗叫日章旗,也是源自于太阳崇拜,8世纪时开始使用,直到1999年才确定为国旗。同时,也产生了法定的国歌《君之代》,歌词大意:我皇统治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巨岩,直到巨岩长青苔。日本并没有法定国徽,习惯上用天皇的家族徽章菊花徽章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日本的国花是樱花,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日本的和服是效仿中国唐朝服饰改造而成,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
6世纪前的日本是什么情况呢?(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1、出现小国
(利用P52“相关史事”材料分析)据文献记载,西汉时,日本列岛上有上百个国家,其中30多个国家曾派使者到中国。
中日交往的有考古发现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东汉时,汉光武帝赐给日本使者一枚金印,上书“汉委奴国王”。)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遣使到洛阳进贡,愿意成为汉朝的藩属国。求光武帝赐名,因为日本人身材矮小,就赐名为“倭国”。日本大王又求光武帝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
中日交往从汉朝时便已经开始了。
3世纪初(相当于三国时期),日本的九洲出现了一个最大的女王国——邪马台,与三国中的魏国有密切的往来。
2、大和统一日本
(结合地图)3世纪,本州的大和政权逐渐兴起,地图上绿色的部分是大和兴起的地方。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7世纪,大和的版图已经扩大到橘色的部分。3-7世纪,日本处于奴隶社会时期。
3、大和国的社会结构
统一之后,大和是如何对全国进行管理的?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政治结构)
大和君主的称呼是“大王”,到了隋炀帝统治时期,日本在国书中首次使用了“天皇”一词。
从图示可以看出,大和虽然统一了日本,但建立起的却是一个被大大小小奴隶主割据的国家。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部。(经济结构)
王室和贵族私领地上的居民按分工编成了不同的部,包括负弓矢以充警卫的韧负部;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充任宫廷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由外来移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阶级结构)
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战俘和罪犯较少。这些人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近似于奴隶。在当时,部民和奴隶大约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贵族和部民之间是大批平民,平民的地位由于财产变化也在变化,时刻有沦为部民的危险。
是什么让日本文明突然发展起来的呢?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日本为什么会走上改革之路?我们来看两段材料。
(展示材料)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改革前的日本社会情况如何?(国内因素(根本原因):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出现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局势?(国外因素:中国隋唐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周边国家也相继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6-9世纪,中国正处于繁盛的隋唐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还有古代朝鲜。(引导学生阅读P54“知识拓展”)朝鲜半岛是由三国混战走向统一的。公元1世纪前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不断混战,676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918年,朝鲜的大地主王建建立了高丽王朝,在936年统一朝鲜。在高丽王朝的后期,遭到蒙古人入侵,国王投降。高丽军队统帅李成桂发动兵变,瓦解了高丽王朝,建立李氏王朝,在1910年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城,也就是今天的首尔。
假设你是当时大和国遣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归国后你会怎么办?(改革)
改革都会遇到阻力,当时的大和国有哪些人反对改革呢?(以苏我入鹿为首的大奴隶主贵族反对改革。)
应该如何冲破阻力呢?(发动宫廷政变)
这次变革以宫廷政变作为开端,经过1年多的准备,在改革呼声高涨之际,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贵族中臣镰足上演了血溅宫廷的一幕,一举铲除了苏我入鹿的势力。这次宫廷政变为改革的推行创造了前提条件。
2、内容
646年,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作用: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图示比较)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日本实行了?“二官八省”制。两者虽然在形式上有差异,但其性质都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中央集权稳定了国内局势,巩固了统治基础。
②经济上:
a.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剥削,解放了生产力。)
将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抑制了土地兼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解放了生产力。
b.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作用: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社会地位有所改善,提高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在解放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班田六年一班,受田人死后,田地归公。
c.统一赋税。(作用: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得到田地的农民要缴纳赋税,纳税方法采用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就是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布匹或米);调,就是征收的地方特产。租庸调占口分田收入的1/5,由于土地国有,上交的赋税自然也归国家所有,这一措施充实了国库,提升了日本的实力。
改革前,大王依靠贵族管理地方,改革后,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土地国有,政治经济大权都收归中央,天皇权利高度集中。
改革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通过材料来分析。
3、影响
(材料分析)材料一 改革前后的图示。
材料一反映出改革前后,国家的权利有什么变化?(政治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材料二:大化改新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稳定。国内资源不断开发,金属的冶炼技术迅速提高,农业上,出现了犁耕、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纸张和棉布的质量很高。
———《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度》
材料二反映出改革对日本经济有何影响?(经济上:使日本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
材料三反映出,改革后的土地制度有什么变化?(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
总而言之,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练习:大化改新的“新”体现在什么方面?(加速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材料展示)从大化改新的措施中,我们明显看出它所实行的新制度与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非常相似,虽非原创,但也取得了成功。从这个事例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正是因为这种善于借鉴、学习创新的精神,日本才由一个弹丸之地的落后小国逐渐变为今天的科技强国。不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学习和创新都是促进自身发展的第一动力。
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起来天皇制的封建国家,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也发生了变化,从神道向武士道转变。
三、武士和武士道
自主学习:阅读“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1、庄园的形成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武士是为了保护庄园而产生的。但是,国有的土地上怎么会出现庄园呢?
起初,大化改新规定,土地国有,由国家分配,按照不同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国民耕种收租,不能买卖。随着赐封的田地和人口不断地增加,公田不够分配,政府为了增加耕地,鼓励人民垦荒,土地私有化开始合法化。口分田之外,贵族官僚还有职田、位田、功田,此外,寺院和神社也占有大量土地,赐封越多,土地兼并就越严重。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有的庄园就是原来的村落,大的庄园则包括几个村落。
庄园有什么特权?(“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结合地图)到11世纪中叶,日本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归庄园主所有,拥有自由身的农民已经很少了,日本各地的权利逐渐落入豪门贵族、寺院和神社手里,天皇及其朝廷逐渐被架空。12世纪末,大大小小的庄园遍布日本全境。
2、武士的形成
为了保护庄园,就产生了武士。武士由哪些人组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相当于庄园主蓄养的专职打手,他们本身不从事农业生产,专职练武,庄园主负责武士的生活,授予他们专门供养的土地。
3、武士集团的形成
小的武士团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武士团的职能是什么?(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这说明了什么?(朝廷不得不承认国家体制外的武装力量的合法性。)
武士团是以庄园主、领主为核心的武装组织。武士们只负责被自己的效忠的庄园主卖命,并不效忠天皇,甚至也不效忠雇佣他们的贵族,只听命于直接领导自己的上级武士。
在天皇和豪强贵族进行斗争时,双方都竭力拉拢武士,扩大自己的实力。因此,武士势力迅速增长,左右政局。11世纪时,形成了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平氏和源氏。
4、幕府统治及其地位
1185年,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
②幕府统治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192年,源赖朝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建立了幕府。)
“幕府”本指将领军帐,后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幕府将军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武士阶级专政的历史时期。
③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幕府就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
5、武士道精神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精神。
④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忠实奴仆。)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很深,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痕迹。应该如何看待武士道精神?(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课堂活动:制作年代标尺:大化改新前的中国与日本。
图示小结。
板书设计:
出现小国
6C前的日本 统一
社会结构
背景
大化 开始
改新 内容
影响
庄园的形成
背景 武士的出现
武士集团的形成
武士和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开始的标志
幕府的地位
武士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