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但愿人长久》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但愿人长久》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07-11 16:46:43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执教人:杨桃但愿人长久音乐与诗孟

然春





晓,





鸟。夜



声,花



少。音乐与诗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非同寻常,我国古代诗歌历来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以乐从诗”,或“以诗从乐”。
歌曲用了怎样的速度、力度进行创作的,表达怎样的情绪呢?初步聆听情绪:优美抒情,闲雅幽远速度:中速 力度:中弱 通过聆听,思考歌曲分为个部分,并说一说在旋律和节奏上各有什么特点?再次聆听第一乐段:由前四个乐句构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舒展平稳第二乐段:由后四个乐句构成,旋律上行,节奏紧密但 愿 人 长 久 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唱一唱1 1 6 5 6 唱一唱1 - - -2 - - - 3 1 6 3 1 62 1 6 - 4 4 6 1 2 - - -1 1 6 5 6 1=C4
4 2 5 7 6 7 ····1 - - -··············唱一唱 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 营造了“月圆之时孤单”的情景,有着对现实的无奈但又超然豁达之感但 愿 人 长 久 课后作业 下来搜集更多有关“古风新韵”的歌曲,下节课作分享交流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Ui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通俗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歌曲中蕴含了我国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以平和优美的音调描绘了原词的深幽意境,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要素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情绪,老师如何进行实时的指导分析讲解示范很重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
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 一、“音乐与诗”导入
师:诗词与音乐的关系非同寻常,我国古代诗歌历来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以乐从诗”,或“以诗从乐”。21cnjy.com
【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二、欣赏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歌曲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乐段:由前四个乐句构成,旋律舒展优美,节奏舒展平稳
第二乐段:由后四个乐句构成,旋律上行,节奏紧密
(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21·cn·jy·com
三、试唱曲谱
1. 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
2. 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
3.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4.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
第二遍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前奏和间奏的衔接。
思考: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和情感?
【设计意图:唱好一首歌曲的前提是要唱准歌曲,这一环节我主要从节奏入手,着重强调音准,打好唱准歌词的基础。另外,试唱曲谱中的要求也将服务于后面歌曲演唱的流畅和歌曲情感的抒发。】
四、歌词演唱
1.随音乐朗诵歌词,体会韵律。
(由老师引领学生朗诵。课件出示歌曲词谱并播放背景音乐《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2.填词轻声演唱。
注意:A. 发声位置与气息
B.一字多音的唱法
C.节拍
D.装饰音
3.放开声音完整演唱,重点强调在唱准音。
4.随歌曲伴奏演唱。
5.情感深化。采用多元结合,诗歌的朗读与音乐的配合互补进行。
【设计意图:在学唱歌曲这一环节,要扎实教学,情感贯穿始终。达到课标中歌唱要重视内容标准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21教育网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更多有关“古风新韵”的歌曲,下节课作分享交流
六、小结
师:我国古代诗歌历来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以乐为诗”或“以诗为乐”。时至新中国的今日,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再来品味一下诗乐的古典之美,相信更有一番风景,很期待有一天能够欣赏到同学们创作的诗乐。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