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沂蒙山小调沂蒙山风光你知道吗?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由团员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听一听 说一说: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2、歌曲是几拍子的?抒情地、歌颂地3/4 、 4/4起承转合歌曲运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 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音乐结构,好像是一条鱼咬着另一条鱼的尾巴。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鱼咬尾小调的特点:结构:
旋律:
语言:
内容:短小、工整,多为一段体;婉转细腻而流畅,拖腔的应用;衬词、儿化音、方言较多,地域性强;生活气息较强。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沂蒙山小调》教案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当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全曲为六声徵调式,四四拍子,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乐句采用传统民歌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又能让同学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1教育网
教学目标:
1、欣赏并演唱《沂蒙山好风光》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2、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体会歌曲的美感。
教学重点:
欣赏、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作品能力的提高,歌曲风格的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感受沂蒙山好风光并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师:你们有谁知道沂蒙山在我国的哪个省?我找一位同学来回答。我给你们几个选项:A.四川 B.山西 C.山东D.河北 (你可以求助现场同学,也可以让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山东省
师:非常好。有没有同学去过沂蒙山?给我们介绍一下沂蒙山。
生:没有。
师:既然没有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沂蒙山。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胜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沂蒙山上自然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层层的梯田,一间间石头垒成的小屋子,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情。 21cnjy.com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由团员李林谱曲,阮若珊作词,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新课教学:
1、听一听 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抒情地、歌颂地)
2、歌曲是几拍子的?(3/4 、 4/4变换拍子)
师:下面我们先来唱一唱谱子,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旋律上一共分为几句?
生:唱谱子,分为四句。
3、老师范唱
师:下面再听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你来体会一下这首歌曲在歌词上又可以分为几句?
生:2句、4句.
4、学生演唱
师:我们来唱一唱第一段词,大家模仿一下儿化音和滑音。
生:唱第一段词。
(()里面的歌词有什么作用呢? 那么省略了衬词行不行?为什么? )
生:衬词,不行,省略了衬词旋律就不优美了……
师:衬词是这首歌曲的特点之一。
5、请同学们在唱一唱简谱,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第2句的开头音和第一句的结束音符是一样的
(这样的首尾相接在音乐中有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鱼咬尾”,这也是民间音乐的一种长见的旋律发展手法。 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音乐结构,好像是一条鱼咬着另一条鱼的尾巴。叫做“鱼咬尾”。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21·cn·jy·com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总结小调的特点:
结构:短小、工整,多为一段体;
旋律:婉转细腻而流畅,拖腔的应用;
语言:衬词、儿化音、方言较多,地域性强;
内容:生活气息较强。
教学反思:
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热爱它,使之弘扬和发展下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好风光》,并且能够体会歌曲的美感。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更激发了同学们对沂蒙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