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例尺教案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 比例尺教案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12 08:3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求出比例尺。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
教学重难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如果我们想把整个中国的地域一眼看尽,有没有可能?
师:对,今天老师就把中国地图搬进了课堂。
(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
师:你们知道人们是怎样把960万平方千米的大中国画在这张没有半个黑板大的地图上的吗?
师:对了,就是把我们的祖国缩小画在地图上的。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中国地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幅地图,你有什么发现?
师:为什么大小变了,而形状没有变呢?
再出示一副螺丝钉的放大图。
师:这幅图是否能很清楚地看到它的螺纹?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把一些实际的物体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平面图。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亲手试一试,把我们的教室平面图画出来呢?
二、探究新知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生:把它缩小。
生:它们的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
生:因为它们缩小的倍数不同,所以大小不同,而形状相同。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完成了,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作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距离。
学生汇报。
(师选出大小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请这些作品的设计者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设计的,并指出你所画的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各是多少,它们的比值是多少。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比例尺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强调第二种写法)
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教室平面图)这些平面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比例尺,请同学上前台找到两幅中国地图上的比例尺。
生找到,教师板书: 1:600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4厘米:8米=4:8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请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线段比例尺,请学生思考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强调书写格式。
在出示螺丝钉放大图的比例尺:60:1
与上面的比例尺比较,有什么不同。
总结相同的和不同的。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2.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学生尝试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