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关键: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过程要求:
①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②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写出关系式。
如:
2、回答问题
(1)作业本的单价一定,本数和总价成什么比例?
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 )和( )的( )相等。
2)明明买5本作业本花了3元钱,芳芳买同样的6本作业本花了3.6元。
①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 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解放军战士从营地到马场,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300千米
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 )和( )的比值相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2.引导同学们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问题
①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关系式?
同学们讨论,交流,汇报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3.怎样检验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呢?
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巩固练习
(1)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或者:
16X=19.2×10
X=
X=12
答: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12吨水。
(2)练习,做一做第一题,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小结:
想一想: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都有哪些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想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2、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五.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3.5.6题。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X=
X=12
答:王爷爷家上个月用了12吨水.
教学反思:
学习解答正比例应用题,是学生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是以前都接触过的应用题,唯一不同是本堂课要用正例比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课始,我通过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来复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应用题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这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常见的数量关,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不足之处是:每一道题都让学生说出了判断的理由,这样比较浪费时间,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题,特别是多数学生出错的。
2、在新课前,我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并分析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提出3个讨论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新知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做到了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此时,我及时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提高课堂效率。
3、在试一试中,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渐进过程,有了例1的学习,对试一试就更容易一些,符合学情。出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耐心地倾听,细心地引导,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活泼而敏捷。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关系,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时,没有及时给予肯定,而是放在下一节课讨论。
4、为了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们的思维,理清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通过进一步练习来达到目的。然后引导学生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本堂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教材还需要钻研;语言有些啰嗦;第7题在评讲时应充分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还应设计一些思考题挑战了学生们的思维;应该选择很优秀的作业展示,它有一定导向作用。不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进行练习,学生没有得到正与反思维练习和对比分析。